这一天,诸将相继来到燕王帐下,又向朱棣提起撤兵,理由是孤军深入和敌军相持,已经失去了出其不意的锐气,硬撑下去就要到了盛夏时节,这时候打仗乃兵法所忌。况且淮地多豪雨,燕军畏热,一耽生大规模的瘟疫疟疾等疫疾,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张玉建言道:“杏东平野外多牛羊,且二麦将熟,城内外粮食充足,不如渡河择地驻营,休息人马,观敌而动,万全之道也。”
面对众将的请求,朱棣不免心焦,他已经几天没有解甲了,看上去非常憔悴。
没想到诸将会如此畏难,不由怒道:“兵事有进无退。”说不得耐下心来好一番解释鼓气,最后说道:“本王故意引其南来者,贼军多南方士卒,久劳于外,孰不思家?若能大败之,则各归故里,岂复能合?”
很多大老粗的将领频频头,张玉朱能等少数人却听出了燕王是在有意诡辩,若说思乡,燕军远离故土,岂不是更思归?
这时候没人敢拆台,朱棣说道:“眼下官军靠着周围县城接济,万人哪里够食?一渡杏,我军士气懈怠,且贼粮饷已达淮河,相去不远。如敌得到充足的粮草接济,军势复振,我军便难以与之久战了。今应乘彼疲,截断其粮道,可以坐困,不战而屈之。”
最后朱棣强调说:“我军深入,利已在我,不可少缓,容贼为计。”
这时大家伙都回过味来了,孤军深入本为兵法大忌,王爷却硬是说成了形势有利,怎么可能呢?人人都带兵打了三年硬仗,即使大字不识一个,也已经无师自通懂得兵法了。
朱能和张玉见状站出来支持朱棣的意见,诸将见他二位附和王爷,即使心里不同意也都不做声了。
战争胜负,往往在瞬息之间,而粮饷毫无疑问是军队的命脉,朱棣连续派遣多位悍将四处截断官军粮道,分散官军兵力。
如果盛庸要移师接应粮草,朱棣便亲自率领大军紧随其后,白天命游骑扰乱官军樵采,夜间派勇士偷袭营地,使得官军不得休息,还得被迫分兵护粮,而燕军又何尝不累呢?
朱棣为此一个多月没有解甲,整个人像个野人,但如此一来显得更加亲民,将士们有感于心继续坚持。
四月二十五日,官军缓缓移动到了灵璧,与陈晖的两万西北骑兵汇合,想以持久战拖垮燕军。
这时候,朝廷送来粮草五万石,军饷三十万两,命都督陈煜率京军马步六万人沿途押送。
何福的八万人秘密赶来,不知情的朱棣准备带领精锐前去偷袭。
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