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囚徒?”
大乔说着,泪水夺眶而出。
两个女儿眼见母亲流泪,也不由得哭了起来。
孙尚香心里不由得一阵发痛,连忙上去把两个女娃搂在怀中,“嫂嫂,你看你……把琰和礼都吓到了!
嫂嫂心里的苦,尚香如何不知。
奈何……”
孙尚香话到嘴边,却化为一声幽幽长叹。
半晌后,她伸出手,把孙绍也拉过来,自言自语道:“一眨眼,绍已经长大成人,哥哥若活着,必然会很开心。”
“姑姑……”
“绍,你要我怎么帮你?”
“我……我要带母亲,离开这该死的地方。”
“去凉州?”
“恩!”
“不后悔?”
“绝不后悔……”
孙尚香苦笑道:“你的心思我能理解,可是……你要明白,就算我能助你离开,可你前脚走出富春,你二叔那边,必然会有所行动。到时候,不等你走到江水,必然会被二哥抓到。
那时候……”
孙尚香闭上眼睛,沉默良久之后道:“绍,你想要离开,我会帮你。
只是这件事,要从长计议,绝不可冒然行事。而且你就算逃离江东,到了北方也是寸步难行。我听人说,而今北方有许多新规矩。比如咱们所使用的钱帛,到了北方,就难以使用。
而且,一路上关卡重重,没有关碟,只怕不等你到了凉州,就已经被人抓到。
……去凉州,需得引荐之人。你在这里虽说没了自由,可终究衣食无忧。难不成,你带着你母亲和妹妹,去风餐露宿?所以,这件事还是要有个详细计划。嗯,必须要好生计较才好。”
孙尚香这一番话,让孙绍喜出望外。
他哪能听不出,孙尚香不是在敷衍他,而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帮他。扭头看了一眼母亲,见母亲那张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这一笑,却是千激ao百媚!自孙策过世之后,孙绍从未见过母亲,笑得如此灿烂。他深吸一口气,努力的把激动的心情平息下来,恭敬问道:“敢问姑姑,可有主张?”
“去凉州……”
孙尚香微微一笑。
“也许,那个人能予以帮助。”
“谁?”
孙尚香笑了笑,“你莫问这些……这样,明日一早,你随我一同前往山yin,咱们去拜会一下贺齐。”
“啊?”
“我相信,贺公苗不会似你那姨丈般,袖手旁观。”
“可是,我想要出去,恐怕很难。”
孙尚香冷笑一声:“有什么困难?我倒要看看,究竟是哪一个,敢阻拦我带你走出这个大门。”
+++++++++++++++++++++++++++++++++++++++++++++++++++++
正如孙尚香所言,这富春孙氏祖宅里,还真没有人敢拦她。
孙尚香蛮不讲理的名声,谁人不知?更不要说她身边那些婢女,个个剽悍。惹怒了这位江东长公主,那可是会死人的!这几年,死在孙尚香手里,不长眼的货se也不是一个两个……
可是,她而今依旧张狂跋扈。
不过不阻拦是不阻拦,却不会妨碍这些家臣,火速通知孙权。
只是孙权此时却顾不得其他,曹操的第十三批使团,已抵达江东。为首的,对江东上下而言也不算陌生,蒯越蒯异度。
蒯越此行,有两件事情。
一个是确定孙绍和曹操女儿的婚事,另一个则是加孙权大司马之职。
这大司马,可是三公之一。
虽说而今曹操重置丞相府,把三公职权削减一干二净。可是对许多人而言,包括孙权,也是一个巨大youhuo。三公,那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莫说孙权,就连那位远在益州的皇亲国戚,汉室帝胄出身的刘璋,同样是虎视眈眈。否则,他也不会主动向曹操讨要封赏,求大司徒之职。
而这大司马的职务,尤胜大司徒。
孙权本就算不得士族子弟,孙坚的出身也不过是商贾而已。
如果能得了这大司马的头衔,对于孙氏家族,绝对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面对这样的youhuo,孙权又如何能够拒绝?
加之,他内心里已经同意了和曹操联姻,所以当富春的消息传来时,孙权并未在意。
“既然是尚香带着他出去,就随他吧。”
还有一句潜台词,他老娘和妹妹都在我手里,又能折腾出什么花样?至于贺齐……孙权倒是有些顾虑。贺齐是孙策一手提拔起来,而且战功显赫。可以说,会稽山越而今能这么老实,就是因为贺齐坐镇山yin。孙尚香带着孙绍去拜访贺齐,倒也不是什么大事。难不成贺齐真就敢为了孙绍造反?贺齐是士族出身,虽比不得吴县顾氏,松江陆氏那么大,却也有一大家子。
所以,孙权并不担心。
孙绍早晚是要去许都的……且让他在富春逍遥几日。
所以,孙权非但没有过问此事,反而派人告诉富春那边:“绍乃兄长嫡子,更是孙氏长孙……出入家门,本为常事,何需呈报?尔等在祖宅服shi,知上下尊卑。嫂嫂一家之用度,且不可缺少,若有怠慢,定斩不饶。”
听上去,似乎是孙权对孙绍一家关爱至极。
可仔细琢磨,就能听出他的另一个意思:给我盯死大乔和她两个女儿!
有道是,帝王之家无亲情。
孙氏虽非帝王之家,可是孙权对孙绍一家的忌惮,却比之帝王之家,更冷酷,更加无情……
++++++++++++++++++++++++++++++++++++++++++++++++++++++
吴侯府外,诸葛亮情绪低落。
在他的身边,鲁肃和诸葛瑾也是面带苦涩笑容。
“孔明,休这般模样……今日吴侯虽然未曾答应,但毕竟召见于你,说明吴侯心中,并不反对。”
诸葛瑾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轻声安慰。
对于自家这个兄弟,诸葛瑾即埋怨,同时又非常赞同。
对于诸葛亮‘三分天下,孙吴联手,抵御曹操’的策略,诸葛瑾也非常赞赏。不仅是诸葛瑾,包括鲁肃也格外看重诸葛亮的这个策略。‘天下三分’与鲁肃的‘榻上策’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三分天下’比之‘榻上策’更加细化,也更加周详。同时,这着眼,也比‘榻上策’要高妙几分。以至于鲁肃在听闻诸葛亮‘天下三分’之后,竟怅然长叹:“我不如孔明多矣!”
鲁肃在si下里,更埋怨诸葛瑾,“子瑜为何不举荐孔明于主公,确使刘备平添臂助。”
诸葛瑾,唯有苦笑……
自家这个兄弟,不是他能够劝说。
从小,诸葛亮就有他的主张和见解。莫说是诸葛瑾,即便是叔父诸葛玄在世,也不见得能劝说诸葛亮。
诸葛亮认为,江东虽有长江天堑,可守一方,却不可逐鹿天下。
原因?
非常简单!
江东的格局,实在太小了……
在某种程度上,诸葛亮赞成曹朋的‘东西争雄,南北逐鹿’的说法。这也是诸葛亮助刘备夺取了荆州,占领了西川之后,为什么拼死拼活,六出祁山,攻取关中的一个原因。从战略上而言,西川也好,荆楚也罢,可以作为跳板,但却不足以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