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介布衣,怎么才能成为当官族呢?
当时有两条路径:一是士人被现居政坛的人推荐,经国君面试而当官。比如管仲就是经过鲍叔牙推荐,由齐桓公面试,感觉谈得好,就当官了。但是曹刿走不通这条路,因为人家平白无故干吗推荐你啊,人家自己族内的弟子还不够推荐的呢。要想让人家推荐,首先得去人家里当小“崔巴”——也就是拎包的,说好听叫门客、家臣,比如蔺相如就是当了“缪贤”的家臣,表现优秀,被缪贤推荐当官去了。最后一条道路是自荐,经过面试后也可以当官。总之,出于争霸需要,当时的君主求贤若渴,想当官的路子就多一些。
现在人想当官,大约只有大学毕业后当公务员,慢慢往上熬,社会上的人,想进入官僚体系,则是不容易的。相比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代当官的路子更宽一些。
于是,商鞅就走了第二条路,到魏国公叔痤家里当家臣,叫做“中庶子”。所谓庶子,类似见习主管,主要职责就是在举行礼仪的时候端着切肉的板子——俎,以及“执烛”——举着灯。商鞅是“中庶子”,那就可能自己不举灯了,而是看管着“庶子”们举灯。
看来商鞅的工作不算繁忙,一有时间就经常偷着拷贝李悝的政府文件,然后自己研究,学问大有长进。后来公叔痤要死了,魏惠王(魏罂)亲自上门问病:“相国万一久经考验了,我们的社稷将奈其何呀?”
公叔痤躺在被窝里说:“我给您推荐一个能人吧。下臣家里的见习主管公孙鞅,虽然年轻,但大有奇才,您让他当相国吧,举国交给他治理吧。”
“相国您没发烧吧?”魏惠王心里嘀咕,嘴上却不好说,“就凭你一句话就让他……”
“主君您如果不能用公孙鞅,请必须杀之,千万别让他跑到别的国家效力,不然就是资粮于敌了。”
魏惠王漫应了几声,灰心丧气地走了,半路上还跟左右还叹气呢:“唉,以相国这样的聪慧,临老也胡涂如此,神经错乱呀,一会儿让我杀公孙鞅,一会儿用公孙鞅。”
随后,公叔痤从被窝里翻了个身,说:“召公孙鞅进来……”
商鞅留着一撮小黑胡,一副年轻不识愁滋味的样子,乐滋滋地走到堂上。公叔痤说:“公孙鞅,很可惜啊,我看主公是不会用你的了,所以我又劝他杀了你——我这是出于公心。现在鉴于私情,我再劝你赶紧逃跑吧。”
商鞅哈哈大笑说:“我好高兴啊。”
“你都快掉脑袋了,怎么还不走——”
“主公既然不能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会听你的话杀我?”商鞅说完就掉头出去,又跟别的门客比赛投壶去了。果然魏惠王也没有奈何商鞅什么。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商鞅忽然听说西边的秦孝公在招聘人才,秦孝公向列国发出招聘广告:“从前我们秦穆公(秦国历史上唯一的光彩一页,三百年前)修德行武,扶助三晋,以黄河为界,西霸诸戎,地方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为光美。寡人思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谁能为我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其官,与之分土。”
商鞅一看,人家都拿领土换技术了,我赶紧去吧。于是卷了铺盖,掉臂西行入秦,顺手带了好些事前偷着拷贝来的李悝《法经》六卷。商鞅跋涉七八百里,西渡黄河,来到秦国栎阳。
商鞅到了秦国,托“景监”同志(秦孝公的男朋友)推荐,见到了秦孝公。秦孝公比商鞅还年轻,才21岁,听商鞅讲了一通儒家的王道学说,似乎并无出奇也毫无趣味,直听得眼帘下垂,昏昏欲睡。商鞅急了,改谈霸道,疾陈富国强兵之术,强化君权之道。秦孝公立刻来精神了,目光炯炯,膝盖不知不觉往前蹭出两尺。俩人连谈数日,仍然不觉被倦,都顾不上正经吃饭。秦孝公端着方便面盒饭说:“我准备开个理论工作务虚会,跟众臣好好讨论讨论你的商鞅思想。
商鞅说:“其实改革的事,用不着征求所有人意见。所有人都同意的,往往是个平庸的决策。干大事用不着瞻前顾后。”
“那就在会上给他们洗洗脑。”
会上,脑筋最秀逗的老贵族甘龙是个炮筒子,老气横秋地责难商鞅道:“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们用的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官吏们都不熟悉,准会乱!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是改不得的!”
商鞅理直气壮:“哈哈,甘龙说的,都是庸人俗言,根本不配在这里发表意见。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礼法。夏、商、周三代,礼法互不相同,却都能称王天下;春秋五霸,各有各的路数,也都称雄一时。你要学古法,请问你要学哪个古法?是夏是商还是五霸,都是古法!有能耐的人改革旧制,无用的蠢猪才被旧制度牵着鼻子走。”
甘龙急了,灰白胡子抖抖的,下巴乱颤:“这话不对,不对!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还有,还有……”
“还有你个头啊!我告诉你,如果夏朝的人还按照古制构木为巢、钻燧取火,那一定会被大禹笑话;同样,在当今之世行尧舜禹汤之政,必受世人嘲笑。愚蠢啊,愚蠢啊!”
其实甘龙反对变法,不是单单老脑筋,而是因为改革将损害他这些大家族利益。秦孝公正襟危坐,听俩人吵的差不多了,就毫不含糊地给商鞅撑腰道:“公孙鞅所说甚善!甚合寡人之心。如今秦国国势衰微,必须改变老路子。从今天起,他以左庶长身份制定变法,各位不要再作侥幸他想。”响亮的声音在大殿上震动,公元前356年的这一天显得风和日丽,秦国的天空像发光的蓝水晶,阳光洒满陕西大地。
秦国商鞅的法家改革实践开始了,时间正是齐魏桂陵、马陵大战时期。商鞅夙兴夜寐、公而不私,终于通过十多年努力,加强了君权,完善了高效的职业官僚机构以取代旧卿大夫家族世袭统治,使秦国在西陲崛起:政府效率最高,经济军事最勃发,并且最终并吞六国,一统华夷。然而,伟大导师商鞅同志自己却落得身败名裂,最终以谋反罪、反传统罪、虐待犯人罪、强迫他人改变宗教信仰罪、毁坏人类文化遗产罪等多项罪名被判五车分尸,全家抄斩。
这个行走江湖颇有年头,政治经历相当丰富的人物,一度被秦孝公赠送以全国领土,这个职业生涯大起大落匪夷所思的人物,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人物商鞅,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他呢?是全面打倒?还是辨证的清算?或者是英雄一样的歌颂?
记者潇水带着这些疑问,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西部新兴城市咸阳,前来进行采访。秦人以前都城是雍城,最近迁移来这里,目的是距离中原更近些。
潇水找到大良造府上,说明来意,在等待通报期间,潇水还看见几个人前来应聘。
“请问你应聘什么职位?”潇水问。
“我是杀猪的,应聘厨师。但是这里人告诉我说,现在正好缺一个给人割鼻子的。可是我只割过猪头肉。你也是应聘的吗,会刻字吗?”
“我会。”(仰起笔和刀,示意)
“但是往脸上刻啊,刻人的脸。现在急缺这样的人。”
“这个还是您来吧。”
“我想试试去,反正刻人跟切猪差不多,据说待遇很高的,可以吃一辈子小米。”
“现在犯罪的人很多是吗。”
“是啊,大良造倚仗严密的法令管控官员和小民,这样我们的政府和军队效率才上去了。但我们的法令很严苛,很多官吏和小民工作达不到法令标准,就算犯法了,排着队等着给脸上刻字呢。”
“呕!天哪,我不会有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