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人,从来见不着他们淘换东西,可是,他们还专爱写捡漏儿的文章。更多小说 Ltxsfb.com
他们和收藏者不同的是:
藏者写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淘换来的,只不过是为了文章的发表,把买卖价格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夸张了,属于收藏修辞学范畴;
而这类人的捡漏儿,没有夸张,也没有忽悠,他们的东西本来就一分钱也没花,卖多少钱都是捡漏儿。
捡漏儿不过是市场运作的一部分。
这类人,张天元还真见过几位,那叫一个牛,你说什么,他们都能给你捡来漏。
苏哈托就是这么一位,“苏哈托”是他的外号,这小子比他们那帮人都精,现在早就不干这个了。
当初为什么叫他苏哈托?
他姓苏,“哈托”是形容他干活的时候,哈着人家的劲儿,别人还真拿不好。
他接的第一单活,是他自己在旧货市场上“哈”来的。
本来人家根本就不认识他,他一连“哈”了好几个摊,听到的都是“您往前边看看,说不定有需要您的。”
当年,他刚出道的时候,一上来就问人家:“需不需要给您写点什么?”
多傻呀!
人家没把他当神经病就不错啦。
他清楚地记得,第一单活是在一个夏天,顶着大太阳,满头大汗地走了好几家古玩店。
最后还是一个看店的老太太,看这小伙子挺可怜的,说:“小伙子,进来坐吧。你说你要写什么?”
苏哈托说:“我想跟您借点儿东西,回去写。”
老太太犹豫了,万一要是个骗子呢?
苏说:“大妈,这么着,您就借给我一件不值钱的玩意儿,我写完了,就给您送回来。我的身份证可以压您这儿。”
也许是老太太心软,也许是他心诚,借回了一只青花瓷墨盒。
一个晚上,他就出手了好几篇,满世界一发,第二天就把东西给人家送回去了。
老太太一个劲儿地夸他,人真好,真实诚。
没出俩月,老太太就找他,说有人要找他写,看来真有人到老太太那“捡漏儿”来了。
渐渐做了几十单这种捡漏儿活,知道他的行里人都管他叫苏托。
每写一篇,东西一定要送给他。
他有一个看法,玉就看质地,你就说是黄帝时代,我也不跟你计较,只要玉质上乘,东西不贵,就是漏。
黄玉猪开价3000元,回价1500拿下。
刘一手说:“就这黄玉,不给我20万,你别想拿走。这不就是漏吗?”
闹了半天,就这么个漏。
后来李书恒把这个事儿写成了文章,那时候玉猪还在刘一手手里把玩着,可他坚信这就是一个“漏”。
无独有偶,谢女士去年春天去香港玩,花了6000元人民币买回了一部线装本,辗转托朋友找到张天元,说让他给看看,值不值6000元。
他该怎么说呢?只能说不错吧。
可她还是不依不饶的,非要拿着书和资料跟他见面。
碍于朋友的面子,就见吧。
还没说几句话,这位谢女士就拿出一家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册,指着上面的一件拍品图片说:“您看,是不是和我的书一模一样?起拍价十几万呢。这书还没有我的书好,我的书起码也值几十万了吧。”
这时张天元才明白了,收藏捡漏儿,捡这种精神漏,比什么都重要啊。
那是一种人们的美好感受,试想一个人花6000元买了一件,在他心中值60万的东西,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呀!
收藏真的不太狭隘,捡漏儿也不能被理解得太狭隘,这么玩儿才是一件乐事。
张天元把这些话说给了斯蒂芬·贵诺和西川听。
笑眯眯地说道:“你们或许在网上或者报纸上看到过别人说这些东西值钱,但那不过是文章上说的而已,所谓的精神漏罢了。”
“三万美金,你不卖的话,我就去看别的东西了啊,相信你这里应该还有比这写更好的东西吧?”
西川或许还无法被张天元讲的故事给吓唬住。
可斯蒂芬·贵诺却不一样啊。
他急忙一把拦住了正要继续撕书的西川,并表示,就三万美金,把这些东西卖给张天元。
张天元心里头乐。
那是因为他有自己的门路。
破防盗完美章节,请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各种小说任你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