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安携着钦差大臣的威风,第一道命令下去,就在蜀大地炸响了一颗惊雷。更多小说 Ltxsfb.com
随着钦差使者,带着告示,冲到了州府军县,将消息贴出去,一时间百姓感恩戴德,全都松了气。
道理很简单,普通百姓自给自足,天府之国,近年也没有灾荒,收获是很不错的。蜀的
子勤劳,起早贪黑,织蜀锦,足够维持一家
的生计。
最麻烦的就是朝廷的税赋。
因为各种苛捐杂税,除了田赋之外,其他都要用货币结算,而近些年,田赋也开始征收货币。
普通老百姓买卖商品,以物易物,不用钱也行。
可朝廷的赋税不成,如果子币值稳定,用
子纳税没什么,可现在
子贬值,各地衙门都不收
子,反而催促百姓用铜子
税。
这下子可就麻烦了,市面上的铜子本就不够,老百姓挣的是多是子,而纳税却要用铜子。
其中吃了多少亏,用脚趾想也知道。
王宁安的第一道命令,就是针对这个现象。
只要子还能纳税,一贯
子值200文,虽然比之前便宜了,但至少能让大家喘
气,不至于被
上绝路!
原本躁动混的
蜀,天降甘霖,一下子冷静了不少。
大儒王方就在军营,亲眼目睹王宁安下达命令。
老子很是激动,山羊胡子不停颤抖。
他连连夸奖,苏洵也很受用。
说句实话,苏老泉一直不太满意儿的婚事。
尤其是三苏之名,天下皆知,可是苏家唯一的儿,掌上明珠,居然给
当了二夫
,让苏老泉
何以堪!
虽然也是赵祯赐婚,明媒正娶,和偏房侧室完全不同,但是苏洵的心里总觉得有个疙瘩儿,以至于这些年他都不大去王家拜会,偶尔见到,也不给王宁安好脸色。
这次回蜀办差,未尝没有衣锦还乡的味道。
王宁安一道令子,解了家乡父老的难处,最有面子的还是苏家,或许从此之后,不会有再
嚼舌
根子了。
苏洵的老脸露出了笑容,连带着对王宁安也有了赞许。
“二郎,这一手不错,可谓是开门红,旗开得胜。”
王宁安却老脸微红,“岳父大,说句心里话,我这是瘦驴拉硬屎,不得不为而已。”
苏洵一愣,他也当过地方官吏,稍微思索一下,也明白过来。
子贬值,王宁安还准许百姓用
子纳税,其实吃亏的是朝廷。
益州四路,可是财赋重地,大约占了大宋财政收的八分之一强!
这还是河北工商大发展的结果,在十年前,蜀的比例更高!
也正是因为百姓富裕,物产丰饶,蜀才能在几十年之内,恢复元气,文风鼎盛,能培育出三苏一般的
物,正说明
蜀的财力非凡!
用子抵税,当做应急措施可以,却不能长久,毕竟朝廷还要指着
蜀的税收,地方衙门也有那么多
要养,没有钱什么都玩不转。
苏洵想通之后,也叹气。
“二郎,百姓困苦,民生艰难,不管如何,你都要多照顾乡亲,别让他们吃亏太多,不然老夫真是无颜见家乡父老。”
王宁安点,“小婿受教了,一定不会亏待百姓的。”
他们没有过多停留,从剑阁一路奔赴益州,益州知府不是别,正是那位王素王大
。
当初王素捧汝南王府的臭脚,结果闹到了赵祯那里,直接被赶到了益州,其实也算是幸运,假如再晚几年,以王素的作风,没准直接让王宁安给灭了。
王素这几年还算老实,当然不老实也没有办法,家赵祯生出了带把儿的,小太子赵宗垕茁壮成长。现在民间就流传着很多小太子的段子,说他聪明好学,孝顺父母,文武双全,
惜百姓……好吧,这些段子多半都是皇城司散布的……赵大叔还是很鬼的,他年纪不小了,万一有什么突发
况,小太子年幼,为了确保顺利继位,给他涂脂抹
,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储位稳如泰山,他王素投机,押错了宝!
赵允让死了,他的二十几个儿子,根据王宁安的建议,全都给扔进了满是铅管的院子,如今还囚禁在开封。
赵祯对任何都能宽容,唯独对这一家子,是一点同
都没有,甚至随着时间推移,恨意还在不断滋生……敢抢不属于他们的皇位,敢算计朕的骨
!不让你们付出代价,朕就不是万民之主!
从去岁开始,赵宗汉,赵宗楚,赵宗仆等,相继染病,尤其是赵宗汉,听说被囚禁发疯,大冬天穿着单衣,整夜整夜在雪地里行走,把脚都冻烂了,他还扯着嗓子鬼叫,逢
便呼圣
,管谁都叫官家……弄得
尽皆知,成为了笑柄。
即便如此,赵祯也从没有想过放过这一家,他甚至有个打算,眼下他身体还好,一旦要撒手离去,就把这一家子都给赐死,免得让小太子为难!
做爹做到赵祯的份上,也是没谁了!
……
作为当年汝南王府的党羽,王素算是彻底上了赵祯的黑名单,要不是他祖上王旦的确有大功,王素早就被罢免了。
事到如今,昔的仇敌相见,王素离着老远,就看到了王宁安。
高大马,紫袍玉带,当年的小吏,已经蹿升到了宰执高位,年轻,权重,英俊潇洒,春风得意,宛如一
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而他呢,已经开始衰老,鬓角多了许多白发,真是比
,气死
啊!
王素强忍着不愉快,还是紧走几步,迎了上来。
“下官拜见王相公!”
王宁安微微一笑,“王大免礼吧!”
从马匹上跳下来,王宁安远眺高峻的益州城,不住点。
“我听说在唐朝的时候,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王素忙说道:“的确如此,大唐盛世,益州繁华,的确天下少有,只是自从安史之以后,益州战
频繁,直到我大宋立国,才恢复太平,相比之下,益州的确是稍显逊色。”
“呵呵,蜀道难行,我以为要想让益州大放异彩,关键还是要打通道路,只要道路通了,益州的经济就活了。”
王宁安主动走到了益州的士绅商中间,对大家笑道:“我娶了眉州苏家的
儿,算起来就是
蜀的
婿,小
婿上门,要是连见面礼都没有,还不被丈母娘打出门去?”王宁安说得夸张,引来了一阵哄笑。
益州的百姓听在耳朵里,十分受用,至少这个年轻的王相公很随和,没有端着,更没有高高在上,不近。
“朝廷这几年并没有闲着,先是收复幽州,有了长城庇护,黄河两岸才能安然无恙。接着移兵西北,经略青唐,为的是打通和西域的商路,恢复当年的丝绸之路。四川有蜀锦,茶叶,天下闻名,还有猪鬃,桐油,木材,胶漆,牛角,药材,这些都是宝贝,天下无不垂涎。修川陕直道,为的就是能让蜀的宝贝卖出去,让大家伙的腰包鼓起来。除此之外,朝廷在平定侬智高之后,就积极开发岭南之地,实不相瞒,
趾国已经有几十万的大宋移民,大理国王心向大宋,双方商贸繁荣,往来许多。”
“如今大理和大宋的商路,还都仰仗趾,走海路运输。假如能打通东川与大理的商路,在
蜀设立榷场,双方直接贸易,大理的铜就能输
到
蜀。”
王宁安终于说到了正题,他神色凝重,饱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