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着脸,看袁绍。
曹操阴狠的目光,袁绍也是心惊,他急忙示意刘岱。
袁绍为什么示意刘岱,是因为刘岱是衮州牧,是曹操的顶头上司。
刘岱不得不说话了,道:“孟德莫恼,现在咱们的军粮不多了,无法支持千里行军。加上就要入冬了,咱们没有过冬的准备。刚才和盟主还在商量,暂时不讨伐董卓,来年讨伐。”
诸侯四月起兵,现如今快要十月了。追到西北,隆冬大雪。没有粮草,又没有防寒准备,必定冻饿而死。
这是现实。
同时,诸侯们也有各自的打算。如今董卓火烧洛阳,迁都,放弃了大片领地,龟缩回了西北。对诸侯的威胁,已经荡然无存。而诸侯消耗了大量的物资粮草还有兵力,却是得到了一座废墟。如今还要追击去长安,这就相当于横跨整个中原,还要追击去大西北。路途太远了,这一来一回,少说一二年。还不一定能赢。
离开地盘这么长时间,打一场不见得能赢,赢了貌似也没有太多好处的仗。诸侯们就有了决定。
他们纷纷呼应刘岱,并州张杨道:“我军疲惫,也没有准备好千里之外作战的粮草物资,不如暂时撤兵,再寻良机。”
曹操愤怒了,“尔等背盟?”
刘岱不满道:“曹太守不能这么说,我们现在的能力不足以远征。只是回头积蓄力量,再行商议。”
分明就是借口,但诸侯们说的富丽堂皇,大义凛然。曹操都不能说什么。
由于曹操大怒,会议不欢而散,但诸侯已经决定返回地盘,都开始打算自己的事情了。
秦峰他们离开大帐后,袁绍一阵皱眉,对许攸叹气道:“无功而返,无功而返……。”
袁绍本打算以盟主的身份,入主中枢,现在看来,什么也得不到了。联盟一散,盟主的位置也没有了,还是那个小太守。这不符合袁绍的意愿,他就问计许攸。
许攸为袁绍出了一个主意,道:“今董卓乱政,又迁都又烧洛阳,国以不国。汉室远去西北,朝廷无法理政,主公应该以盟主之尊,录尚书事,分封诸侯官职。好让诸侯代天镇守地方,为将来再次讨伐董卓做准备。”
再次讨伐董卓都是后话了,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董卓控制了朝廷,诸侯依次为借口可以不听董卓的。为了维持汉室天下,讨伐董卓,诸侯们当然可以名正言顺的执掌地方。
袁绍先是一喜,随后忧郁,“对我有什么好处?我是盟主,若是分封自己,难免失信于人。”
许攸笑道,“主公是盟主,众人都要听主公的,若是不听,正好名正言顺讨伐。主公返回冀州后,就安排自己人去各郡执掌地方,韩馥若是不同意,正好免了他。”
“有道理!”皇帝没有官,却能执掌天下,袁绍这个盟主也一样,他大喜过望。
然而要通过这件事,就需要得到半数以上诸侯的支持。“何人可以联合?”袁绍问道。
许攸眼珠一转,“袁公路、袁遗是主公的兄弟,加上曹孟德、刘玄德、孙坚、陶谦、张杨、孔融、孔伷等人……。”
“为何没有秦子进?”袁绍道。
许攸面色阴沉,却是笑道:“主公,秦子进在冀州实乃大患。若能通过此事,主公可火速返回冀州,执掌了冀州,就让秦子进交出兵权……。”
袁绍和秦峰都在冀州,袁绍想要扩张,势必会有冲突。所以他非但不会联合秦峰,反而是要打压。
到了这里,袁绍也是将这个盟主的身份,运用到了极致。
然而,许攸的计策还没有完,他又说了起来,“主公可运用分封官职之事,挑起诸侯间的矛盾。他们回去后,一定会为了执掌地方的权利大打出手。主公或坐山观虎斗,或坐收渔翁之利,天下唾手可得……。”
袁绍大喜过望,“果真如此,许军师乃是首功,一定重重有赏!”(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五章袁绍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