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快乐,同样地把快乐带给她们……”丁总说。
想了半天,我说:“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只要自己是好心的,向善,那么,向最好的方向去做,能做到什么样子,那只是我们的缘分!是吗?”
“对!”丁总击掌笑道。“你是对你!你一直都是对的,以前想的没错,现在想的更是积极正确!”
得到了肯定,我的心逐渐舒展开来,但丁总后面说的话,让我有些不解。
我问“怎么可能两种不同甚至相反的心态都是对的呢?”
“这个嘛,”丁总沉吟了一下才说:“佛教的许多观念,已经渗入许多中原武功的心法里去了,想来你这样练武的人,也知道不少。难得佛教的观念系统完整,能自圆其说,那我们就用它的观念来说说吧!
“佛教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净除一切苦痛的根由─烦恼,和达成解脱圆满的觉位─涅盘或菩提。
“小乘佛教的教旨,是以彻底断除烦恼的办法,来达成涅盘解脱。
“后期大乘,则对烦恼是否一定要用断除的方法才能达成解脱,有进一步的看法。烦恼的本性如果与菩提并无差别,二者之区别只在“迷”或“悟”之间,那么“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较“断”更好么?因此就有转识成智的说法。妄念迁流的第六识,可以转变成妙观察智,执我的末那识,转变成平等性智,执持根、身、习气及大千世界的阿赖耶识,转变成大圆镜智。这样就与佛性不增不减本来圆满成就的看法一致了。
“再说说对中原武功有深远影响的密宗吧,密宗(金刚乘)的见解,与后期大乘并无二致,全部接受了“转”识成智,或“悟”识即智,和即心是佛的见解;且更进一步说,烦恼即菩缇,众生即佛。
“在众生位似乎有“转”的必要,其实开悟以后,并不觉得有什么可转变的。因为佛性和佛果不增不减,早就圆成的在那里了。因此,说密宗的见和行都是由“果位”的观点出发的。所以叫做“果位见”。
“有了这烦恼即菩提的见,密宗就安排了一套烦恼即菩提的事相和实际修持的方法:如贪道之空乐瑜伽,镇相之忿怒金刚,痴相之睡梦光明等。因为自己的身体,本来是化身佛的体性,所以有自成本尊观的修法。因为隐蔽于自己内部之微妙身,即是报身佛之体性,所以有报身佛体气脉明点的观法。因为自己的心即是法身佛,所以有直契明空双运心体之大手印观法。因为八识的本性即是五智,于是安排了五方佛坛城的濒法。
……
“密宗的事相和观法,虽然是五花八门,撩人眼目,但说穿了,其根本原理仍是建筑在认取烦恼即菩提、即身是佛和即心是佛的“果位圆成见”上的。
“所以我说,你现在想的对,以前想的也对!你本是菩提之身,有着佛心,想的当然全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