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如何?”
——另一方面,正当广州的大明土著,以各自的眼光看待闯入他们生活的“澳洲髡人”之时,进入广州的“髡人元老”们,也在通过他们的眼光和途径,了解着大明土著对自己这些外来者的观感……
※※※※※※※※※※※※※※※※※※※※※※※
广州城外,澳洲人建设的“大世界”工地
由于时近年关、工人纷纷回家过年的缘故,这座规模宏大的商业娱乐综合性建筑,目前已经基本停工。原时空的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临高建筑总公司的祁峰元老,在最后一遍核对了“广州大世界”的施工图纸,确认没有什么问题之后,也伸着懒腰离开了工程指挥部的板房,转回附近的临时住处。
得益于二十一世纪初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临高的诸位元老中有好几个学城市规划和于城市规划的。不过当权的执委会都是“工程师治国”信条的推崇者,按照某位大佬貌似已经进化成机械式函数计算机的头脑,世界上的一切工作都可以分解为u元u次方程或者矩阵,城市规划无非是由产业配套半径,资源供给半径,本地支持能力和投资规模组成的四元矩阵,至于什么艺术性和美感则纯属多余。
不过祁峰的看法却完全相反,出生在杭州老城区狭窄街巷里的他,在小学时候见到了一本国外城市风景挂历,被狭窄生活环境压抑的内心忽然找到了释放通道,从此他开始自学建筑绘画,疯狂的阅读与东西方建筑有关的一切。之后,这种追求建筑美感的信念,支持他考上了著名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支持他成了一个兼职的建筑画家,然后又支持他换了好几份在地上打格设计下水道的工作,最后支持他毅然回到古代,只为能够亲手兴建起许多充满性格和美感的标志性建筑。
但是,即使来到了十七世纪的世界,元老院暂时也很难给他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所以这个超理想主义的元老只能把一腔热情倾注于画纸之上,每天涂涂抹抹,苦练画技。因为临高的油画颜料尚不能自产,在澳门也很难买到当时的油画颜料和画笔。他只能用碳棒不断的苦练素描和速写。在临高的时候,城里城外稍有历史的建筑全给他画了一个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祁元老手持速写本,矗立在荒烟蔓草或者废墟之上,对着某个残破的建筑物凝神挥毫。不时还可以看到他在破烂的古建筑上爬来爬去的身影,于是祁峰就在元老院里得了个绰号“临高的梁思成”--遗憾的是没有一位林徽因女士陪伴。
在这回来到广州主持“广州大世界”娱乐商城的建筑工程之后,祁峰也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四处闲逛,取景写生。在昨天的时候,他还偶然遇见一个蹲在大世界工地外作画写生的当地少年书生——不得不令人惊叹的是,这位少年书生在既没有美工教科书也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仅仅凭着个人兴趣和参考元老院出版物里的插画,就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落笔画起来多少有些错误和纰漏,但毕竟瑕不掩瑜。
于是,祁峰便很热心地指导了这位少年一番画技,还想要邀请这个难得的好苗子去临高学画,甚至有亲自收个徒弟的念头——当然,祁峰也知道这事成功的可能不大,对方并非那种衣衫褴褛走投无路的穷孩子,而是知书达理的少年读书郎,怎么说家里也应该是有点产业和地位的,所以很难放弃士子的“正途”,跑到临高来投靠元老院,还是为了绘画这种被人看不上眼的“小道”……
哎,世事总是不如意者居多啊
带着一丝微微的惆怅,祁峰推开了临时住处的房门,看到广州站的负责人,“广州大世界”的未来主管郭逸正坐在桌前,阅读着一本手抄书,标题赫然是《髡事指录》。
——《髡事指录》这本关于明朝人如何看待自己这些穿越者的“奇书”,临高的“澳洲元老”们也是早有耳闻,但让祁峰感到奇怪的是,作为常驻广州的外派人员,郭逸应该早就看过这书了,为何如今又要重新翻出来再看?莫非这等胡说八道的奇谈怪论,也值得反复研读不成?
“……因为《髡事指录》也有很多个版本,越新的版本内容越多。事实上,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是临高县的几个书生联合创作的,等到流传开来之后,每一次被人传抄,都会加上他们自己听说的传闻和感悟。”
郭逸慢吞吞地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这样回答道,同时把手中的《髡事指录》翻开,推到祁峰的面前,“……这些我用红笔画了圈的,都是新出现的内容,你不妨看看,还挺有趣的。”
祁峰定睛望去,当即就看到了火图》一节:“……蓝田叔藏海外辟火图册页四卷,曰《龙阳穴》、《狱中华》、《利火罗》、《迷离梦》,金襻银带,宝之甚秘。四卷者,皆描摹前朝龙阳情事,刻画精奇,虽章侯、道母,亦自愧弗如。田叔久欲访求其人,而未得其便。某日,田叔逢张天孙招饮,偶语之,陶庵抚掌大笑曰:“此前宋遗民居澳洲者所弄狡狯,不料田叔亦是知音”遂引入书斋,牙轴玉签,不下百数,皆以海外水玉箧函藏,复有《金瓶梅奇传》一函,笔法一似田叔所藏,而尤精也……”
“……哎,想不到明朝书生居然对搞基的耽美漫画这么感兴趣?我还以为只有腐女才会喜欢看那种东西呢”祁峰不由得连连摇头,“……还有这火图,又是什么意思?”
“……没办法,从晚明一直到清初,搞基玩娈童都是士人的流行风尚,这段文章里提到的‘陶庵先生,张岱,就是以自命娈童,而著称的世家公子。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也一样搞基?
至于辟火图么,就是春宫图的意思,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之中,火神一般以女相下凡放火,所以藏书者认为在藏书楼里挂上春宫图,就可以⊥女神害臊而无法纵火,因此得名。”
——这个诡异的传统民俗,让古建筑爱好者祁峰同志一时间颇感固固有神:想象一下吧,按照这样的传统习惯,如果后世没有经历破四旧的话,那么在每一座加油站、易燃品仓库和图书室的墙上,都要在“小心火烛”的标语上面,煞有介事地贴一张男女交合的春宫图……这场面真是太美不敢看……
再看下去,下面还有一篇画了红圈的《髡人食物豪奢》:“……余居南京时,有海商刘某曾数往临高,与谈髡中事,历历如数。髡人效古人钟鸣鼎食,鲜少各炊,聚食于一处,称“食堂”,如庙观斋堂之属。每食必有鱼肉,菜蔬各十余味,炊饭全以精米,食者尽饱而止。虽假髡雇诀,亦只少减菜蔬尔。假髡新附,敬化可坐食旬月,故粤琼间贫者无以维生,往往以此为求活之门也。
我朝征人行粮,依律就食地方,而或有不足,兵怨地方,往往多事,或骚扰,或行掠,时有衅谤。若兴大工,民夫食粮多缺,强者或得一饱,弱馁者不免辗转于沟壑。髡人出师,自运粮秣,餐食反比常时增给,故兵不扰民,民亦安之若素。髡人兴工,虽大众以千计,犹人人得食,且较在家为胜,是故髡人招工,民多争往,至有相骂相打者。
按髡人初起,食口尚少,后收纳假髡,动辄以万计,食指浩繁,而皆若此供食。计之我朝,虽官府万万无能办此也。髡人能行此事,非以“其性豪阔奢侈”即可解也……”
“……呵呵,把食堂类比成寺庙里的斋堂……还什么钟鸣鼎食……嗯,不过,好像也有一点道理,在古人看来,铜鼎和不锈钢饭桶相比较,确实恐怕还是饭桶更扎眼……至于钟鸣么,临高那边午休吃饭的时候都用电铃,在没通电的地方,好像确实是也有鸣钟的……”
祁峰一边如此摇头晃脑地评论说,一边又翻到下一篇画了红圈的《女髡》:“宋末,髡人初亡时,多只身得脱险境,家眷女子皆尽散去。至于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