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沿着运河继续南下,进南直隶的闻香教势力范围。并且偷袭沛县,随即一鼓而下,盘踞县城的闻香教妖
或死或降。
经过对俘虏的仔细拷问,得知由于最近明军放弃江北之地,缩回江南,使得闻香教主王可大喜过望,如今已率大军倾巢出动。南下扬州。而囤积着无数粮米金银的徐州老营,却因此变得十分空虚。
对于上述重大军,清军先锋将领济尔哈朗和阿
泰不敢自专,立即派遣使者飞马赶往济南,向皇太极报信。恰好此时的皇太极正急于赢得一场更加辉煌的大胜,以此来盖过两白旗多尔衮三兄弟的风
,故而在闻讯之后,便下令济尔哈朗和阿
泰火速进兵,抢占徐州,自己亲率八旗大军南下,作为其后援。
六月十一,三万清军包围徐州,在一
一夜的激战之后,彻底
碎了城内闻香教众的抵抗,缴获金银上百万两,各色米麦近百万石。就连闻香教主王可的家眷子
都未能逃出,尽数被清军俘获。
稍事休整,皇太极又率领八旗兵,马不停蹄地继续沿着运河南下,一路势如
竹、所向披靡。
此时,闻香教主王可的“御驾”刚刚进被明军放弃的扬州城,正忙着大肆搜刮、耀武扬威,不料却得知后院失火,一时间惊慌失措,只得火速纠集各路兵马,沿着运河掉
北上,企图救援徐州。
然而,虽然王可麾下的闻香教众,貌似兵多将广,号称五十万大军,实际则只有十余万,其中真正能战的
兵老卒,更是仅有不过万余
。而更加要命的是,由于老巢被攻占,家眷积蓄全部落
敌手的缘故,这支反攻部队的军心异常散
、士气更是低迷到了极点,一路逃散士卒甚多。
六月二十五,闻香教主力与八旗兵相遇,两军遂大战于清江浦。结果,在清江浦的战场上,闻香教众充分显示出了他们身为乌合之众的本质,几乎从战役初期就陷
了指挥失灵的状态,接下来更是相继溃逃、一败涂地,最终被皇太极杀得土崩瓦解、血流漂杵。甚至连教主王可本
都成了八旗兵的俘虏。
与此同时,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偏师,也从河南归德府杀凤阳,轻易歼灭了闻香教的另一支主力兵团。
再接下来,凭着徐州、清江浦和凤阳三场大战全胜的赫赫声威,各地残余的闻香教势力,全都被八旗铁骑给吓得魂飞魄散。在得到了闻香教主王可被俘投诚后写下的招降信,有了一个体面的台阶可下之后,便争先恐后地向皇太极倒戈投降。原本被闻香教盘踞的两淮二十余县,竟在半个月内不战而下。
但也有少量闻香教众不肯投降,而是拥戴前教主徐鸿儒的幼“圣姑”徐馨儿为主,纠集数千残党继续据守海州。盘踞登州的陈新大帅闻讯,也派
给这位圣姑送去了几船军械,鼓励他们在海州坚守到底。
不过,在皇太极看来,这些家伙毕竟势单力薄,构不成真正的威胁,而且各路清军此时正忙着接管闻香教散布在两淮的大片地盘和无数财富,所以一时间也没有顾得上出兵讨伐海州这些负隅顽抗的余孽。
七月初四,阿泰率领清军先锋数千
进抵扬州,整个扬州府尽皆望风而降。长江对岸的镇江等地顿时一片惶恐,尽管各地官府纷纷下令戒严,但民间仍是谣言四起,官宦缙绅更是一夕数惊。
至此,原本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的真八旗,在攻
山海关的短短一年之后,便实现了称雄中原、饮马长江的宏大野望。一时间震动天下、风
无两,俨然已经具备了天下霸主的气势!
而作为真之君、八旗共主的
新觉罗。皇太极,也即将迎来他最辉煌的
生巅峰……
※※※※※※※※※※※※※※※※※※※※※※※※※
ps:剧透:对比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总感觉中国对称帝这事儿实在太矜持了一点儿。那些罗马将军经常是只有相当于中国几个县的地盘,就敢大模大样地称帝,甚至还名垂史册。所以我就设想着,如果在中国也弄出一个“二十皇帝之年”或者“三十皇帝之年”这种遍地皇上的时代,想必一定会很有趣。(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