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大抵上算是我国文学近年来最好的时代,而鲁迅先生也不再是个神圣的词汇,回归于一个作家,也回归于争议。
有人推崇鲁迅,觉得他坚持在那个世俗精神能够支撑的高度上,已经耗尽了他的生命,该是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不满于教科书的灌注贬低和攻击,说他语言艰涩,隔着同一时代的大文豪们还差着几个等级。
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在关注鲁迅的文字,开始津津乐道鲁迅的隐私,陆陆续续有关于鲁迅的故事和电视剧出炉,捕风捉影的研究起了鲁迅与四个女人的恋情.....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鲁迅又变的有商业价值起来,笔下的人物和地名纷纷被用作餐饮和旅游业,甚至还有文雅的茶室或者流俗的KTV都有与鲁迅相关命名的包厢,不论是谁,都能搂在小姐,在这样的包厢里歌舞升平。
甚至我路过卖臭豆腐的路边摊,都能瞧见他的身影,那广告画是典型的鲁迅风格,这张语文课本上熟悉的的版画曾经被我无聊的篡改,那是鲁迅抽烟的经典照片,我十分洋气的给他加了墨镜和手枪,像是007的造型。
而眼下,他被小贩们把香烟也改成了臭豆腐。
不知道鲁迅有没有后人,能不能够索取一些版权费,大概是不能,版权这个东西.....其实也与我无关不是?
看新闻,鲁迅已经渐渐消失在课本上了,先生的在我国的命运,从一个作家到一个口号,在从一个口号变成一个词汇,最终从一个词汇变成了一个玩笑。
下一部呢?
我害怕在这样下去,鲁迅也要被封了。
这时我不禁又想起了《狂人日记》的开篇: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