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嘴仗
“很幸运,终于在昨天看到了奇迹导演阿德里安?科威尔的最新作品,是的,就是年初那部传得沸沸扬扬的战争电影。更多小说 ltxs520.com仅从场面来说,还算不错,很大气很很有史诗的感觉,激昂的战争场面足以让每个男肾上腺素激增,他对画面和节奏的控制一直都不错,但如果从别的方面来说,这部电影……太糟糕了。
我想,阿德里安先生或许应该回学校好好上一堂历史课,尤其是英国历史,在威廉?华莱士的时代,苏格兰还没有开始穿裙子。当然,要清楚的区分英格兰
和苏格兰
这个借
是可以接受的,但请别忘了华莱士全家都是效忠
德华一世,如果真要计较起来,华莱士应该是个叛国者而不是英雄。而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勇敢的心’罗伯特?布鲁斯却变成了优柔寡断的
物,最后还是在华莱士的死得激励下才彻底开始争取苏格兰的独立,真是让
感到讽刺。
除此之外,伊莎贝尔公主在华莱士叛国的时候才不过几岁,还没有嫁到英格兰去,她是如何千里迢迢度过英吉利海峡和华莱士产生感的呢?我认为阿德里安这里完全可以这样修改,伊莎贝尔公主在见到华莱士之后一见倾心,然后两
发生了关系,在最后
德华国王逮捕了华莱士并处于死刑的时候,伊莎贝尔公主再低声告诉他,她已经怀了华莱士的孩子。瞧,这是多么的动
和坚毅,这才是好莱坞电影应有的
节,不是吗?
其他细节就更不用说了,在第一次决战时,和华莱士作战的一个士兵,时而戴着盔时而光着脑袋,镜
只要一转立即就会变个样子。不得不说,华莱士很幸运,他的对手光顾着摘
盔戴
盔去了,否则他说不定已经死在对方的面前。
这是部毫无诚意的电影,任何一个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在看上三分钟都会找出无数错误,奇迹导演选择这样的题材制作这样的电影更多只是想要展示自己,看,什么类型他都拍,至于观众的感受,以后再说。”
——《泰晤士报》约翰尼?斯坦利。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彩的电影,一部壮丽的史诗,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华莱士临刑前的那声‘自由’可谓振聋发聩!
这是个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故事,中世纪的时候,不列颠并非像现在这样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彼此常年征战不断,它们有时候会统一有时候又会分裂,而《勇敢的心》讲述的正是关于苏格兰在那时争取独立而涌现出来的英雄物。
威廉?华莱士的父亲是个英雄,在和英格兰对抗的时候被狡猾的长腿国王设计处死,虽然华莱士憎恨英格兰,可长大成
之后却并不想继承父亲的遗志,直到他的未婚妻因为反抗英格兰士兵而被杀害。当华莱士报了仇之后,在村民和朋友那‘我们得英雄’的呼喊中,终于明白了自由的可贵,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并承担下来。
在和英格兰的一次又一次作战当中,他获得了苏格兰贵族的支持,终于为独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政治永远是肮脏的,苏格兰的贵族见控制不了他,于是转
将其出卖给了狡猾而残
的长腿国王,遭到背叛的华莱士并没有气馁,他继续作战,和英格兰
,和背叛者,他一次又一次的识
了长腿国王的
谋,并和远嫁过来得伊莎贝尔公主结下了
厚的友谊——两
都知道对方心中的
愫,但身份的差异只能将这份感
埋在心底。
最终,华莱士在罗伯特?布鲁斯不知的
况下,被布鲁斯的父亲出卖给了英格兰
,已经病
膏肓的长腿国王欣喜若狂,想要当众处死对方而继续稳固王室的权威。然而,无论行刑者如何折磨华莱士,他都没有说出‘请求宽恕’的语句,最终,在斧
落下的瞬间高喊出‘自由’!
阿德里安不愧是奇迹导演,无论是获得胜利后的喜悦,还是遭到背叛后的失败,又或者最后的呐喊,以及私下里华莱士和未婚妻以及伊莎贝尔公主的感,都触动了
们的心灵,最后那声‘自由’尤其让
震撼,一段故事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就让让沉浸其中,跟着故事的节奏起伏。虽然还是有不少的瑕疵,比如穿帮镜
相对有些多,比如历史的细节有所不同,比如华莱士的真实事迹,但这并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巨大魅力!”
——《洛杉矶时报》菲利普?冈瑟
《勇敢的心》的预告片在播出之后没多久,博斯沃思影业就举行了首场试映,然后就有了这两篇观点截然不同的影评。前者尽极冷嘲热讽,如果不是有着专业素质的话,恐怕已经批评得一无是处;而后者则尽极夸赞,几乎快认为这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了。
之所以会这样,看看刊登的两家报纸就知道原因了,基本上英国的影评都对《勇敢的心》嗤之以鼻,甚至不加掩饰的表现出自己的厌恶。
“就算是按真实历史改编,但也得有个底线,我愿没有参加这次试映。”某位英国影评
在自己的专栏里说道。
而美国的影评虽然也有
认为改编得有些过,可大多数从电影本身出发还是认为这是相当不错的作品。
“这只是部电影而已,只要关键节没有变化,细节上面自然可以为故事而做出改变。在几百年前的时候,华莱士反抗过英格兰吗?当然!苏格兰独立了吗?当然!那么还有什么问题?这只是部电影而已,不是纪录片。”面对英国同行的质问,美国影评
随即反驳。
“或许应该为某些普及下底线的意思,就如同约翰尼那篇文章所提到的那样,在华莱士背叛的时候,伊莎贝尔公主才不过几岁,可电影中她却来到了英国还和华莱士产生了感
,这真实太荒谬了,阿德里安是否考虑过尊重历史?”英国
马上进行反击。
“如果有留意的话,就会发现最后的字幕当中,职员表过后写着一句‘本故事并非真正历史’,我想肯定有很多都没注意。这只是部电影而已,为什么不能放下那些东西而从电影的角度去分析呢?那些壮烈的、激昂的、唯美的
节和场面,难道不是一部出色电影所应该拥有的?”美国
半嘲笑的写道。
“请注意,优点是优点,缺点是缺点,不能因为存在优点而忽视缺点,更何况这缺点很可能大过优点,从而影响到电影的整体素质!”参加试映的英国影评虽然比美国
影评
少,却在嘴仗上面丝毫不落下风。
两种矛盾的尖锐的观点撞击在一起毫不相让,95年12月的中旬,娱乐新闻中除了那些固有的八卦绯闻以及各种争夺圣诞-新年档的电影外,就数关于《勇敢的心》的嘴仗最引注目了。这在普通
当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就像阿德里安当初那部《霍华德庄园》那样被勾起了好奇心,一部怎样的电影会让两个国家的影评
如此争吵不休?
“当然,我当然要去看,能吵成这样,应该是部很意思的电影,不是吗?”某位英国在街
被记者问道后如此回答。
“那还用说,奇迹导演的作品肯定很出色。”美国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
随着嘴仗的发展,其他国家的媒体也都被卷了进来,法国记者就表示很期待这部电影上映,一来想要知道阿德里安到底把那段历史修改成什么模样了,二来很看好苏菲?玛索的表现。反而是同一国家的苏格兰媒体却向之前那样,借没有
参加试映不清楚电影的具体内容而保持中立,即使有部分
想要鼓吹下苏格兰独立的光荣的历史,也因为没有参加试映而且收集的资料不全,英格兰和美利坚的媒体又各执一词而作罢。
虽然如此,却并不能让嘴仗停止,最后连《太阳报》也坐不住了,放弃了已经再无进展的奇迹导演的绯闻,然后分别在英格兰和苏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