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顿时稀落了许多,看样子大家都在准备投掷反战车手雷。
钢盔正面凹了一块,不知是否会影响它的防弹效果,加拉赫这时候也顾不上了,把它往头上一扣,捡起步枪就站了起来。
那金属履带的摩擦声听起来仿佛就在跟前。
没等他摸到放置好的反战车手雷,突地传来炮弹划空而至的短促尖啸声,火光、冲击、爆响瞬息扑来,导致思维再度当机,人也踉跄着跌坐在地。
什么情况?
联军堑壕后方,十数辆“凯尔特战士”在麦田中横车调炮,借着月光和战场上的火光瞄准英军战车开火。这些20吨级的中型战车最初是作为同盟国标准战车设计研发的,所以要求结构简单、性能均衡、成本适中,量产型完全符合这些标准,但受到国家战略和政治利益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该型战车未能成为同盟国阵营的通用装备,仅在爱尔兰、德国、西班牙、奥匈帝国四个国家服役,至战争爆发时,“凯尔特战士”的总产量还不足八百,远少于德国陆军三十吨级的主力战车“条顿骑士”。
性能均衡并不意味着性能平庸,“凯尔特战士”投产于1924年,其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即便放在1933年也没有落伍,而且从1930年开始,大多数“凯尔特战士”陆续将原有的克虏伯42倍径50毫米炮换成了新式56倍径50毫米炮在使用普通穿甲弹的情况下,它能够在500米距离击穿6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100米的穿甲厚度为80毫米,若使用钨合金穿甲弹,穿甲能力在普通穿甲弹的基础上提高20%左右。优异的性能使得这款战车炮成为了德军中型战车的标准配置,就连早期型号的“条顿骑士”亦选择该型火炮作为主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