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更!
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票。更多小说 ltxs520.com
……
杨晨看着气急败坏的白桦林,轻轻摇了摇头,“说你是学识浅薄,真是抬举了你,我看你,不但是学识浅薄,而且还是无知的很。”
“在我看来,这首诗,明明是一首好诗,却没有想到会被你认为是一首烂诗,何其不幸也,你若是不服,且听我细细道来。”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
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白桦林撇了撇嘴,“烂诗就是烂诗,还于细微之处见精神,我看写的完全是不知所云,胡说八道。”
杨晨对着白桦林淡淡一笑,“胡乱打断他人讲话,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我知道你读书只是流于表面,根本没有读到心里去,便不责怪你这种无礼的举动了。”
“你且不要忙着反对,且静下心来,听听慢慢讲完,待我讲完,再也什么不足之处,你尽管开口说出便是。”
白桦林脸都被气的白了,被杨晨说成流于表面,不懂礼貌的读书人,这已经是完全的在败坏自己的名声。
若是自己这一次不能够驳倒杨晨,自己的名声定然是一落千丈,一败涂地,将来很难有机会在聚集人气,踏上成神之路了。
这是一首忧郁的诗歌,我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
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
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
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
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
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
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
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
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
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
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杨晨在踏青文会上面,站了起来,对着这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诗歌,款款而谈,从方方面面,把这首诗剖析了一遍。
在场的众人,都是饱学之士或者是仙武强者,或许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参悟透彻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如今听杨晨一说,心中自然明了。
旋即,便见杨晨一指白桦林,“你说什么这首诗,平淡无奇,逻辑不通顺,我看你这是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只从表象里面去理解,从来没有深入分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