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至少可以说明唐僧的本职工作、业务能力都是不错的。但世俗的经验告诉我们: 干一行精一行(外在行为), 干一行厌一行(内在心理)。
任何一个人, 从事任何一个行业, 只要你熬的时间够长, 那么, 在外人看来, 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你就是这方面的内行! 同时, 也正因为你熬的时间长了, 你的怀疑心、厌烦心就会越来越重。
唐僧做和尚的时间长了, 称他为圣僧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可他究竟有没有对自己的信仰怀疑过? 动摇过?
在乌鸡国的时候, 一天晚上, 三藏道:“徒弟们走路辛苦,先去睡下,等我把这卷经来念一念。”行者道:“师父差了,你自幼出家,做了和尚,小时的经文,那本不熟?...”三藏道:“我自出长安,朝朝跋涉,日日奔波,小时的经文恐怕生了。幸今夜得闲,等我温习温习。”
这也从侧面说明唐僧的基本功不太扎实, 自上路以来, 修行其实很少。谈到修行, 唐僧并没有什么修行, 我们所能看到的, 他只是在要赶路, 要取经, 要成佛。
大家看西游记, 总是赞扬唐僧不畏艰险战胜困难,这一点不假, 尤其对他这个先天胆小, 到最后还在惊呼“大王饶命”的人来说, 更是难能可贵! 然而, 殊不知这种抗争精神, 正是佛家所反对的!
佛家讲放下, 无执, 无欲, 无求, 唐僧做到了吗? 若真的做到了, 他就该静心清修, 而不该去取经!
第六十四回, 拂云叟与唐僧谈禅机时, 讥笑他: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忘本参禅,妄求佛果,空费了草鞋,不知寻个什么?
唐僧没有表示异议。他还是继续朝着他的方向奔, 并且, 他最终成功了, 他的精神也得到了世俗的认可赞同, 因此, 唐僧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这种精神是世俗的, 他的成功也是世俗的, 如来封受给他的那个佛果位, 仅仅只是一个职位, 也是世俗的。并不是佛学意义上通过修行悟证成佛的。
如果说唐僧有什么修行的话, 在路上克服种种困难就是他的修行, 这种世俗的修行其实和我们大家一样, 朝着目标前进, 克服其中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的修行。
因此, 看起来作者是在写宗教里的修行, 其实写的是世俗里的修行, 是看唐僧怎样努力克服困难, 获得一个职位。
[记住网址 龙腾小说 ltxs52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