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这两处反击地点的原因也很简单,反击开始前,战线基本保持在从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迫亚巴克尔到哈布尔河幼拉底河的支流上游的卡米什利,再到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底格里斯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然后到哈布尔河与幼拉底河的交汇处,沿幼拉底河到达海格莱尼耶,最终向西到达伊约边境线。由此可见,这条战线非常曲折。至少形成了两个。突出部,即以摩苏尔为定点的北方突出部、以及以哈布尔河与幼拉底河交汇处为顶点的中央突出部。再来看李东石安排的反击行动就能明白,针对摩苏尔的反击行动是要守住伊拉克北部地区。阻止敌人沿底格里斯河南下攻打巴格达,而针对代尔祖尔的反击行动则是要解除幼拉底河上游的危险,迫使敌人将战线撤退到叙伊边境。减缓又西面对巴格达形成的压力。
问题是,这样的反击更像是进攻。
换个角度看就能现李东石很有可能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利用摩苏尔方向上的反击行动,引诱西约集团联军向伊拉克北部地区增兵,再通过代尔祖尔方向上的反着行动,切断伊拉克北部地区西约集团联军的补给通道,甚至在反击成功之后,北上攻打卡米什利,切断冒进的西约集团联军的退路,达到合围北方战线上西约集团联军的目的。果真如此的话,这次反击必然成为中东战争的转折点。
从战术层再分析,李东石这么做的理由非常充分。
虽然在西约集团联军打到摩苏尔之前,伊拉克军队就破坏了北部地区的所有桥梁与隘道,甚至在摩苏尔到提克里特的长达数百千米的底格里斯河段埋设了数以万计的水雷。阻止西约集团联军顺流而下。事实上。伊拉克北部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本来就很崎岖,不然当年共和国也不会选择从伊朗与叙利亚进军库尔德斯坦。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经过数十年的大规模建设,伊拉克拥有中东地区最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公路与铁路的平均密度不但过了伊朗与叙利亚,还过了埃及,成为中东地区交通最达的国家之一。受此影响,只要西约集团联军能够解决向摩苏尔运送兵力与作战物资的问题。就能沿着底格里斯河南下,一举拿下巴格达。在大马士革已经沦陷了的情况下,再丢掉巴格达,等于共和国的中东战略正式宣告破产。暂且不说这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仅从战场形势来看,集约集团联军肯定会全力守卫巴格达,西约集团联军则会拼命攻打巴格达。从时间上看。最迟田年初,也就是美军与以军主力部队休整到位之后,西约集团联军就会进军巴格达。如此一来,李东石别无选择,只能在此之前起反击,消耗敌人的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要想把敌人打痛,也就是让敌人失去进军巴格达的能力,就不能把战斗局限在某一个的方、更不能局限在某一场战斗上,而是应该从整个战局考虑,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如此一来,就得在反击规模上做文章,也就得充分利用战场上的有利局面,以对集约集团联军有利的方式,打一场歼灭战。
再来看李东石的反击部署,也就不难明白他的意图了。
凹年6月口日,共和国陆军率先在摩苏尔方向上起进攻。
为了制造出足够高的轰动效应。李东石在该方向上集中了2个战斗单位的万大军,还让伊朗与伊拉克各投入了规模相当的地面部队。也就是说,攻打摩苏尔的集约集团联军总兵力在旧万左右,而当凹8曰况姗旬书晒齐伞刚”摩苏尔的西约集团联军的兵力怀不到。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非常激烈。西约集团联军的奋力抵抗与集约集团联军的凶猛进攻使战斗伤亡急剧攀升。
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西约集团联军司令阿尔梅尔上将非常清楚李东石的意图,即攻打摩苏尔是假。利用摩苏尔把西约集团联军的主力吸引过去、为代尔祖尔方向上的反击创造机会才是真,所以直到6月旧具。阿尔梅尔都没有向摩苏尔增兵。而是一再要求守卫摩苏尔的部队奋力抵抗。
问题是,明白情况,却不等于可以见死不救。
虽然从整个战场局势的高度出。如果能够用万官兵稳住整条战线,还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以当时的情况,就算牺牲了摩苏尔的万官兵,也不见得能够稳住整条战线。原因很简单,摩苏尔是西约集团联军在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唯一军事重镇。丢掉摩苏尔的话,就只能退守叙利亚东北的卡米什利。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不管怎么说,卡米什利也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军事重镇,而且以集约集团联军的兵力,很难在打下摩苏尔之后继续攻打卡米什利。关键的是,丢掉摩苏尔之后将使土耳其东南地区,也就是库尔德斯坦的东部地区完全暴露在集约集团联军面前,也就给李东石创造了更多的反击机会。到时候,李东石不见得会集中兵力攻打卡米什利,反而有可能仿照旧年前的那场战争,从伊朗西北地区出兵,从凡湖东面的亚美尼亚走廊向西推进。真要展到这一步,等于西约集团联军的左翼防线完全崩溃,也等于战线再次被拉长。到时候。就算美军与以军的主力部队完成了休整,恢复了战斗力。也得先堵住北方战线上的漏洞。然后才有可能进军巴格达。
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果,对西约集团联军没有任何好处可言。
也就是说,面对摩苏尔方向上的战斗,美军不得不救,而且得尽快派出援军。
6月占日,在摩苏尔守军数次出增援请求,而且外围防线已经被集约集团联军攻破的情况下,阿尔梅尔不得不命令驻守在卡米什利的土耳其国民军第7集团军向摩苏尔方向运送。
很明显,阿尔梅尔这个时候仍然有点犹豫。
虽然土军第7集团军的总兵力过旧万,辖个坦克师”个装甲师、;个机步师与3个步兵师,另外还有2个独立防空旅与3个独立炮兵旅,但是不管是从装备性能、还是从官兵素质来看,第7集团军都不是主力部队。甚至与主力部队沾不上边。根据战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在阿尔梅尔下达进军命令的时候,第7集团军的满员率只有7成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在战争爆后征召的新兵,老兵数量不到,万人。这样一支军队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几乎是不用考虑的事情。
当然,对支有7万兵力的军队。李东石肯定不会掉以轻心。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阿尔梅尔让土军第7集团军驰援摩苏尔,并不是指望这群乌合之众能够替摩苏尔解围。而是想借此试探李东石的反击决心。即集约集团联军在摩苏尔方向上投入了多少主力部队。阿尔梅尔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要是让2个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单位去攻打摩苏尔的话,战斗肯定早就结束了,不会拖到6月旧日。更重要的是,摩苏尔的守军也在报告中提到,进攻的主力是两伊军队,共和国陆军只负责为两伊军队提供远程炮火支援与空中支援,2个战斗单位的作战部队还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只不过。阿尔梅尔没有想到的是,等到2个战斗单位出现的时候,他的试探行动就变成了灾难的开始。
围歼土军第7集团军的战斗只打了据小时,7万土军就灰飞烟灭了。
这场生在底格里斯河左岸。被称为“泰勒科切克歼灭战”的战斗作战记录,在这好小时的战斗中,第7集团军做出了顽强而且猛烈的抵抗。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当时,土军第7集团军出的战报中也提到,遭到多个共和国陆军战斗单位围攻。显然,这里的“多个”最多也就2个。
不管怎么说,这场歼灭战让阿尔梅尔万分震惊,也让他别无选择。
局面明摆着,如果西约集团联军不救援摩苏尔,集约集团联军就会按部就班的、即由两伊军队打下摩苏尔。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单位则能得到充分休整,然后以摩苏尔为基地。北上进军土耳其东南地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