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没有什么仇恨,更是从无报怨,当初分开时想问你的问题一并变得无须提起,我可能还是想了解你的近况,但你不讲也没关系。我挺满足的,看你站在这里,依然有你当初梦想过的想拥有的那种光彩,我就都替你觉得这一路好值。
分手后的“我永远爱你”,是「我心里有你,但我不会为你忽喜又忽悲」。
也是「我会继续过好我的人生,但我心里有你」。
其实这种结局的分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可能说明,你爱的人足够好,好到即使事态最后撕裂成那样,你过段时间再去看,还是忍不住欣赏他,还是觉得他就是能一眼从人群中被认出,他就是那样耀眼的人。而他也同样珍惜你的独特。
关于怎么从互相欣赏走到分开那一步,过程太复杂,也不知道怎么去说。但往后的日子只会更加用心地去过,会更平和,让这些回忆在尽力保留中也慢慢消逝。
我挺想对他说的。
“我永远爱你”。
婚姻里不好的状态
如果你在家带娃不快乐,经常暴躁易怒爱哭看谁都讨厌,那肯定是钱或者爱不到位,虽然很俗,但是的确是这样子!
如果你在婚姻里脾气越来越差,未必是你的脾气变差了,而是你遇到了一个不太愿意去理解你,体谅你的人!
最后找茬的是你,乱发脾气失去形象的还是你,所有的不是都变成了是你的不是,他却成了那个最受委屈的人。
人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遇见真爱,我也相信爱情,
如果你真的感觉自己的婚姻过不下去了,请先离婚以后再去寻找爱情,而对方也必须是单身,不要为了所谓的爱情去伤害两个家庭。
一个姑娘,她爸她妈养了她20多年,她没吃你家一口饭,没喝你家一口水。
就因为她爱你,她就得离开父母,把你爸妈当亲爸妈,把你兄弟姐妹当亲兄姐妹,照顾你大半辈子,从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变成一个柴米油盐的妇人,十月怀胎的孩子还得跟你姓。
如果你还辜负她,就该下地狱。
一个女人从一个正常人走到崩溃边缘,是不断失望积累成绝望,是受委屈时不敢发泄的自我攻击,合肥女子带着两幼儿跳楼身亡就是一个警醒。
现在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是好,但一个人真的走的很累,很慢。
两个人一起的话,就可以走得很快,因为有温柔的人与你作伴,在平淡无的生活里,给你爱和温暖。
要学会大大方方的表达爱意
好喜欢积极表达情感的人,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言语和行动都必不可少,我会在方方面面中确认自己是否被爱。
所以真的特别特别需要不会让我在内心有丝毫怀疑明确的表达爱,也让我100%体会到被爱的人,所以喜欢我就请一定一定要和我说。
以后我们住在一个家一起上班挣钱,下班我们一起吹着晚风回家,一起做饭一起说晚安早安一起在被窝里看电影,但一定一定是和你一起。
我们会好好在一起,有钱就旅游没钱就努力,没事一起吃饭逛街,有事就一起面对,你温柔我懂事怎么吵我们都不散。
朋友跟我聊起:
我发现独居久了是会上瘾的。
说实话,真的没想过自己会有享受独居生活的一天。毕竟我之前的理想人生就是出门有朋友,回家有一个等你的人。
在我24岁之前也确实过着这样的生活,大学的恋爱虽然青涩但是甜蜜,身边总有三五成群的好友,那时的日子放纵又4意,我也一直坚信即使毕了业也维持这样的生活。
和男友去了同一个城市,我们互相鼓励一起找工作,同居也变的理所当然。沮丧的时候有人安慰,遇到困难有人一起解决,那段时间觉得生活里有人可以依靠真是太好了。
但毕业了,生活里除了恋爱还有琐碎的工作,恼人的工作应酬,除了周末两个人的时间似乎永远凑不到一块。
分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青涩的恋爱不一定能承受社会压力,在此之前干脆的分开是两人的体面。
它无声的爆发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大概是想着很久没有一起出去吃饭了就问他要不要出去,但得到的回复却是“你没有朋友和你一起去的吗,我最近真的好累,宝宝”,是甜蜜的昵称,也是分开的信号。
好友都不在一个城市,为了搬走我只能火速找房为此还吃了不少亏,我记得搬家那天他说“只是没有和你一起吃饭就要分手还搬家太小题大做了”。
其实我们已经两个月没有一起出门了,约好的出行也都是半年半年的往后延期,也确实恋爱久了更依赖对方,他点醒了我,我的生活已经在围着他转。
虽然独居的麻烦可不少!例如,“如何把20镑的猫砂从没有电梯的房子搬到五楼?”“猫猫溜出家门要怎么在楼里逮住它?”等等。
为什么说生活需要仪式感?
听过一个很好的答案: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现在很多年轻人,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房间里四处都是随意乱丢的衣物,冰箱里随便翻出点食物就是一顿饭,忙于工作,早就忘记了什么生日、纪念日。
一边抱怨着生活的枯燥,一边又不愿做任何改变。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仪式感并不是要花多少钱,玩多大的花样,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有时,一顿营养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鲜花、开学前的新书包、春节时门上那一幅幅春联……这一件件小事,都能赋予生活仪式感。
亲子之间需要仪式感。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可以是特殊日子送的礼物,也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
这些看似很小的事,会成为孩子最美好的记忆。
婚姻需要仪式感。
一段婚姻,开始的时候再轰轰烈烈,如果没有用心的经营,当初在一起的初心也将会被琐碎的生活磨得一干二净。
很多人说:“都老夫老妻了,过什么节日、送什么礼物,孩子都上初中了,整那些虚头八脑的干嘛。”
这是我们很多人对仪式感的错误理解,认为仪式感虚,只是形式主义。
其实,偶尔的仪式,是表示对彼此的重视,它从来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
就像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台词所说:“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仪式感不是什么虚头巴脑,而是再忙碌的日子里,也可以在特别的一天对特别的人,用心表达情感,让对方感受到爱与温暖,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毕竟,形式主义再怎么不好,都比懒得走过场要好太多。
而生活就摆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当我能够一个人处理这些棘手的事件后,就会发现它不是个麻烦,只是生活里稀疏平常的小事,一个人解决完会有种莫名的满足感。“看吧,我一个人也能过的很好。”
大学的初恋结束后虽然有谈过几段但是一直都是独居状态,最近又和他联系上了,我夸他更成熟他觉得我更独立了,我们彼此欣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