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粟米
陕北黄土高坡,大部分村民没见过江南白花花的稻米,只见过黄澄澄的粟米。「请记住邮箱:ltxsba@gmail.com 无法打开网站可发任意内容找回最新地址」
胡粟米为什么叫胡粟米,就是因为家里穷,一天二顿粟米粥都喝不上。
爹娘总是唤她,“粟米,粟米。”
仿佛家里真有吃不完的粮食。
村南的冯九家,是当地的土地主,大户。祖上中过举,到他这代,
丁不旺。冯九没有兄弟,取名九,就是听个吉利。三四月份,青黄不接,冯九过了他五十岁的生
。他琢磨着再娶一房姨太太,给他开枝散叶。
都说五十是知天命的年纪,他不认。膝下十二房老婆,也就五姨太生了个带把的儿子,其他好几个娃儿,都是赔钱货。
冯九看上了胡粟米。
十六岁的胡粟米,常年营养不良,瘪瘪的瘦,双手掐她的肩,一把硌手的骨
。
“老爷,您怎看得上她?”五姨太因生了儿子,冯家有她的话语权。
“她太瘦了,不利生养。”大太太也如此说。
“喂她吃些羊,喝些滋补的大红枣汤,半年就能白胖。”
冯九打定了主意,他的们不过就是唠叨几句,改变不了。他就是看上了胡粟米的脸蛋,黄土高坡这种缺水的地方,她的眼眸却能汪着水,勾他心魄。
穿着窄脚裤的苦力把两大袋的粟米抗进了胡粟米住的窑
。
胡粟米的娘解开系袋的麻绳,粗糙总是洗不净的手伸进去,捧出了黄澄澄的粮食。“是粟米,粟米你来看,是粟米。”
粟米瞪眼,直吞水,她饿。
“粟米她娘,冯家送来的,换粟米做第十三房太太。”
冯九没来,派了家里的长工石柱,把两袋粮食送过去,胡家肯定应了。
他知道,胡粟米家里穷,上顿没下顿,这两大袋粟米,两百斤,够胡家吃一年。
“什么第十三房太太,就是小老婆。”胡粟米的爹嘴里吧嗒着旱烟,没说应也没不应。
“冯老爷说明儿就是吉,晚些媒婆给粟米送两套
净衣裳。”
窑气闷,石柱捎完话,就要走。
“两袋粟米不够,要五
袋。”年轻
孩的声音,带着甜美稚
。胡粟米开了
,直勾勾瞪着眼看系
袋的麻绳。
“那我回去跟冯老爷说。”
石柱转了身,窑的
门合上了,粟米盯着被风吹得胡哒哒,
败的窗户纸。
“五袋,冯九也会应。”
“她真这么说?”石柱把她的原话学给冯老爷听,冯老爷伸着脖子一脸意外。
“五袋,她值这么多粮食吗?”五姨太冷笑,当初她嫁过来,不过也只是两
袋的面
。
冯九踱步在厅堂走过两个回合,“五袋就五
袋。”
果然,不出胡粟米的预料。傍晚太阳还没下山,再加的三袋粟米和两套新做的衣裳就送到了。
“粟米,冯九五十了。”粟米的娘拉扯她旧的袖
,撕啦一声,不想生生拽出个大
子。
“娘,五十咋咧?他家有粮食,我能吃饱。”
“五袋粮食能吃两年,两年后咋整?”粟米的爹把铜烟嘴往地上磕打烟灰,哒…哒…一下接一下。
“娘去给你烧点热水,洗洗身子。”
冯九家是三进的宅院,前院会客,后面是正房,再往北的院依次住了姨太太,丫
,厨子和长工。
冯九亲自张罗收拾正房院西的屋子,吩咐下
,“把这大红帐子挂上。”
五姨太就站旁边指划,“对,歪了,往左,再往右点。”
门也站着好几个来看热闹的其他姨太太,老爷娶亲两三年就来一出,见怪不怪。
“这屋子十二姨太才住过,不会不吉利吧。”
冯九听到这话,心下登时不爽快。他往堆里瞅,想把说这混账话的婆娘拎出来。姨太太们眼见老爷目光袭来,吓得个个低
不作声。
冯九瞅也是白瞅,他竟辨不出是谁说的,在他耳朵里,每个都差不多样的细声细语。
“老爷说了,谁能生下儿子,这西的屋子谁就能一直住着。别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五姨太接着指划丫
铺喜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上面多铺两床褥子,不然硌得慌。”
这么多姨太太,冯九认为就五姨太最能。十八岁给他生了儿子,还会
持家事。
五姨太是冯九三十三娶的,名叫桂兰,是家里长工的儿。当年二
袋面
娶来算是值了。希望这五
袋换来的胡粟米,也值。
娶小没有什么重大的仪式,也用不着请亲戚朋友办酒席。过了晌午,轿夫把胡粟米抬到冯家侧门,这礼就算成了。
胡粟米从前还羡慕坐轿子的,被
抬着怎么说都比自己走舒坦。她坐在里面,被颠得五脏六腑都换了位置,下了轿,
晕目眩,扶着墙才能走路。
“我叫雀儿。”东边的侧门早就站着个伶俐的丫接她。
“十三太太,您跟我走。”
胡粟米看出来,雀儿是冯家的丫,圆脸显胖,穿得也体面,在地主家卖身做丫
都比穷
家的
儿过得好。
父母得了五袋粮食,她也再不用挨饿受冻。小老婆又怎样,吃穿才是重要的事。
胡粟米乐意,十分乐意。
雀儿领着胡粟米直接去了浴房,半的木桶灌好了水,热腾腾冒着气。
“十三太太,您沐浴。”
“我洗过了。”
“里面有中药,活血助孕。”雀儿把手伸进去试了温度。
胡粟米欠身往里看,水被药染成了棕黄色。
陕北缺水,能痛快洗个热水澡,这是好事。虽然胡粟米觉得,冯家是嫌弃她脏。
“老爷,趁热喝。”
有个穿着利索,盘了的厨娘把一碗棕黑色的汤药端到冯九手上。
冯九仰闷下,吧唧吧唧嘴,拿起桌上的碗茶漱
,“这药浓了,岁月不饶
。”
“新来的小娘子在沐浴。”
“知道。”
冯九松了对襟黑衫领的扣子,自觉从脸面到脖子,再到下面某处渐复青春。
雀儿对着妆奁的铜镜给胡粟米梳,“冯家有规矩,太太叫我说给您听。”
“什么规矩?”
“就一条,不能费粮食,吃完饭的碗里不能剩一粒米。”
粟米心下诧异,穷家里的米是数着吃的,没想到地主家也这般节省,大家风度?
“十三太太,您吃饭。”雀儿把饭菜端了上来。
陕北常见的粮,面条,馒
和粟米。白米饭,胡粟米却是第一次见。
“怎么就我一。”
“姨太太第一顿饭要自己吃。”
粟米没问为什么,她也不想知道为什么。
脆黄瓜,炒豆芽,猪耳朵,羊煲。两荤两素外加一碗阿胶红枣汤。粟米把碗舔的
净净。这几样菜,看着普通,在粟米的认知里,是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她觉得自己终于从地底下爬了上来,过上了像
样的生活。
雀儿把碗碟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