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摆了摆手,“无妨。老乡,咱们很投缘,今日,本来我还想多跟你聊一会的,但忽然想起了一些事情,要去处理。等改日吧。改日我再来吃你的馄饨,咱们好好聊聊。这银子,就当我提前预付吧。”
“哎。大爷,您下次要来,最好提前令人给小老儿说一声,小老儿给您用猪后腿肉做馅儿。”
叶启明这些天的心情本来有些郁闷的,但今日一大早,便碰到了这个小贩,心情不自禁的就明朗了许多。
这时,街上行人已经多了不少,已经到了忙碌的点,叶启明却不着急,慢斯条理的走着,来到了不远处的一条胡同口,在一座不起眼的茶楼里坐下来。
小厮魂儿则是恭敬的去门口守候,不知道在等待什么客人。
不多时,已经升任为兵部员外郎的周维,带着两个仆从,快步奔了过来。
魂儿赶忙恭敬的将周维迎到了里间。
“叶兄,等急了吧?”
周维来到室内,忙恭敬对叶启明一抱拳。
叶启明此时虽然没有入仕,在功名上,也远比不上二甲出身的周维,但叶启明的底蕴,却是远非周维可比的。
很多人习惯性的以为,在大明,权贵子弟,入仕都很早,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思维。
这些权贵子弟,尤其是嫡子,他们入仕,是不需要功名的,当然,过场还是要走的,但也只是过场。
他们一般都会跟在父辈身边,充当幕僚的角色,大多数人,都是要等到父亲退仕的当口,以荫官入仕。
当然,像是严嵩的儿子严世番这般,荫官还同殿为官的,也不是没有。
只不过,‘补不足而损有余’,这一来,一般还是太过锋芒了,下场也不会太好。
华夏的传承,还是以中庸为主的。
年轻人毛毛躁躁,没有磨练通透,贸然入仕,其实并非是好事儿。
而呆在父辈身边,就算没有实权,但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但就算他们没有入仕,呆在父辈身边时的风势、名声,某种程度上,比入仕的资历还要更为雄厚,尤其是到了明末。
此时,看到周维进来,叶启明忙笑着站起身来相迎:“也没多会儿,刚到不久。周兄,怎么样?今日早朝战况如何?”
周维只是从五品,若放在寻常,他还没有早朝的资格。
但此时,朝中格局相当复杂,周维作为东林的骨干,又声名在外,便被破格可以入朝,但却没有发言权。
“哎。”
周维叹息一声,品了一口茶水,看向叶启明的眼睛道:“叶兄,老腌狗甚是猖狂啊!他简直就要将咱们赶尽杀绝啊!照这般下去,咱们大明的江山,怕就要被这老腌狗玩塌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