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事情并末因此而结,”丁寿展颜一笑,徐徐道:“弘治十年,先皇先后遣宫内中官与户部、巡按御史等官往地实勘,设立皇庄,并命中官张璇等督理,那赵文才称其界内近东之地为国公产业不听拨付……”“先皇仁厚,岂能与国公府争产,勘官便如赵文才之言筑立封堆……”丁寿见张懋额头上已现冷汗,淡淡一笑,继续道:“可是皇庄管事张璇随后上奏所勘界限末明,且赵文才等有欺隐地税之举,朝廷此后多年,曾先后遣户部郎中何文缙、员外郎胡经、胡雍、刑部员外郎陈辅、顺天府通判杜萱、及移文巡抚顺天都御史柳应辰前往勘处……”朱厚照按照丁寿叙述,快速翻阅着奏疏附带案卷,问道:“勘查结果如何?”“诸官皆畏惧赵文才凶恶,仅如前造册缴报,户部员外郎胡雍甚至在赴勘途中被赵文才聚众拒阻,掷石打伤,胡雍畏惧国公府的威名,故隐忍不敢声张。
”丁寿顿了一顿,斜睨冷汗涔涔的英国公,向上奏道:“那车辆山俨然已成法外之地,国中之国,臣窃以为不若便将魏家店皇庄地土一并赐予英国公府上,由能者打理,遂了老臣心愿。
”“丁寿你……”这等诛心之言也说得出口,张懋不觉呼吸急促,胸口一阵绞痛。
“该死!”朱厚照将奏疏丢了下去,怒喝道:“张懋,你自己看看!”“陛下,老臣实在不知内情。
”张懋颤巍巍双膝跪倒,俯首辩解道:“俱是府内仆役自作主张,胡作非为,老臣督下不严,却断无对天家不敬之意,求陛下明察。
”“国公之言甚是,臣请万岁治臣驭下不严之罪。
”丁寿又突然跪下请罪。
“你凑什么热闹?!”朱厚照没好气道。
“据赵文才供状,他所收之租俱献府内三公子张铭,铭乃锦衣卫指挥佥事提督象房,臣律下不严,故请治罪。
”“丁寿,赵文才之事与我儿何干,你休得牵连攀诬!”张懋眼如铜铃,怒视丁寿,显是涉及儿子动了真怒。
“老国公,供状上赵文才亲笔画押,他不过一介贱役,若非倚仗势要,如何纠结恶徒,对抗官府,殴打朝廷命官?非是令郎,难不成是国公授意?”“你……”张懋哑口无言,茫然四顾求助,内阁焦芳仰首望天,李东阳垂目看地,唯有前日里在朝中孤立无援的王鏊不躲不闪盯着他瞧,却无半点援手之意。
武臣之中有几人眼交流,蠢蠢欲动,待触及保国公朱晖的冰冷眼,又俱如寒虫,瑟瑟不敢多言。
朱厚照突然仰天大笑,笑声悲愤凄苦,“为仆的仗势欺人,无法无天,为官的颟顸无能,挨打了都不敢声张,这便是我大明朝?朕的大明天下?”“臣惶恐,臣有罪。
”满朝文武俱都跪倒。
“你们有什么罪?有罪的是朕,京畿之地已然成了这般模样,朕还懵然不知,不是昏君是什么……”朱厚照自嘲道。
“陛下,锦衣卫有负重托,是臣失职……”“前朝之事,与你有甚相干。
”小皇帝一口打断丁寿认罪,“此事如何处置,你等可有决断?”“司礼监与户部、都察院等衙门覆勘之议,魏家店之地是除皇庄地土外,其余宜任居民樵牧,并劾相关人等之罪。
”户部侍郎张缙请奏道:“不过此事年经久远,人多变迁,户部郎中何文缙、员外郎胡经等人多去任迁官,且宜免究,请陛下……”“这一套就免了,”朱厚照冷冷打断张缙:“传旨,前者承委勘地之官不能尽心,以致历年奏扰,事久不决,在外见任者行巡按御史逮捕至京,致仕并去任改选者由锦衣卫官校执之,胡雍、杜萱、还有……”朱厚照扫了一眼张懋,“张铭,俱下北镇抚司考讯。
”“陛下开恩……”听了儿子下狱,张懋哀呼一声,突觉一阵天旋地转,一头栽倒。
这老儿可不能死了,否则二爷会犯众怒的,丁寿急忙抢上,一搭脉搏,才算松了口气。
“他如何了?”毕竟五朝老臣,恩渥数十年,轻忽不得,朱厚照也关切问道。
“只是一时气厥,并无大碍。
”朱厚照长吁口气,看着老张懋牙关紧咬脸色青白的模样,轻轻一叹,“也难为他了,送他回府养病,自具罪状上陈。
”“陛下鸿恩浩荡。
”群臣齐颂。
“罢了吧。
”朱厚照没好气地回了一句。
************兵部。
杨廷仪将一份文书置于刘宇案头,“部堂,《武举条格》拟毕,请过目。
”刘宇微微颔首,温言道:“正夫辛苦了。
”“部堂客气,只是……”杨廷仪欲言又止。
“正夫有话但讲无妨。
”“参酌文举会殿二试之例行武举,此‘条格’一出,恐部堂会受人非议。
”杨廷仪道。
“老夫何尝不知,都是丁南山与老夫招的祸事。
”刘宇狠狠一捶桌案,愤懑不平。
“丁寿?部堂前番不是说这是陛下授意么?”杨廷仪不解。
“全是那丁寿小儿的主意,他曾为此寻过我……”刘宇便将那日丁寿登门之事叙说了一番。
杨廷仪哦了一声,思忖一番道:“也许……那丁南山本就是迎合圣意,呵呵,难怪此人能简在帝心。
”“或许吧,那丁南山虽末有如刘公公般得陛下依托,但在揣度圣心上却更胜一筹,哼,佞幸之徒!”刘宇想起背的这口黑锅,便郁闷不已。
杨廷仪微微一笑,“如此说来,咱们当日抢功之举是否已然得罪了他?”“得罪了又怎样,本官蒙圣上恩典委任兵部,背靠刘公公,他能把我如何!”刘宇声音近乎咆哮,却有几分色厉内荏的味道。
杨廷仪垂目低眉,“部堂说的是,下官也是此想,一定要搭好刘公公那条线。
”刘宇捻须沉思,忽道:“正夫,老夫有一事与你商量。
”“部堂何须客气。
”杨廷仪道。
“你可知晓英国公其子纵仆为恶之事?”杨廷和笑道:“朝会上那般热闹,下官怎会不知,国公位极人臣,却不能善制其家,扰民生事,最终授人以柄,也是可叹!”刘宇听了‘授人以柄’四字,心头莫名一跳,连忙吸口气平复心境,缓缓道:“英国公奉旨自劾,陛下念其先世勋劳,特旨恩宥,令其在家养病思过,五府之事改由保国公代掌。
”“哦?那保国公与部堂……”尽管自土木之变后于谦掌管兵部,五府军政大权已丧失殆尽,但五府将领仍有统兵作战之责,且其官多为京营统领,与兵部关系千丝万缕,若继任者不予配合,也是一件头痛之事。
“放心,保国公也非不明事理之人,他已打发家人朱瀛每日到刘公公府上听命。
”自己不登门?还真是爱惜羽毛啊,杨廷仪心底冷笑,“保国公倒是谨慎,只是这等机密之事,部堂如何得知?”刘宇自矜一笑,“自然是刘公公面授机宜,兵部少不了要与保国公打交道,武职推选考功,同样也离不开兵部职司,刘公公嘱咐我可通过此人传递消息,老夫与你说的便是此事。
”刘宇示意杨廷仪近前,低声道:“兵部四司中还颇有些不识趣的,不妨借这朱瀛之口,白之刘公公……”杨廷仪立时会意,刘宇性格横暴,人缘属实不怎么样,便是兵部属官也有许多不待见他的,偏这类事又不能张扬,否则显得刘宇太过无能,如今既然有了朱瀛这么个中人,何不好好利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