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送到公堂上去、以表示自己很清廉。但是,端方喜欢研究书画古玩,遇到有人送来求他『鉴赏』的,他无不热心的与之切磋鉴赏需要时间,这些宝贝就留在端方的家里由他慢慢赏析去了。端方这样的『书画古玩控』在晚清还不少。
因为收的珍宝太多了,背景的琉璃厂一条街上,有不少古玩店铺的幕后老板就是端方一类的高官显贵——台前老板不是他们的亲属,就是他们的奴才、亲信。
『文雅』的高官们把家里的古玩书画摆在琉璃厂去卖,为了提高业绩,他们常常会不经意地向求他们办事的人『透露』,某个古玩或者某副书画如何如何的好。
有时候,他们就干脆高调刻意的抬高某个作者的作品。有心求他们办事的那些人就自然去市面上寻找相关的书画古玩,结果发现就在该人开设的店铺中。于是,如果看到了某件古玩周而复始的进出某位高官的府邸,也是可以理解的。
送书画古玩,看似成本很高,实则不然。虽然古代官员中读书人的比例很高,但真正精通文史、懂得古玩书画的人很少,大多数是附庸风雅而已。这就更不用说那些通过乱七八糟途径迈进仕途的高官显贵们了。端方其实也是附庸风雅,在他死后,人们在他的藏品中发现了许多赝品以及很多并不出众的收藏品。据说,端方对古玩字画的判断完全仰仗手下那些同样不是很明白的幕僚,评判的标准是一靠送礼者的吹嘘,而是看书画作者的名气。不用说,端方那本金石学专着,也很可能是代笔之作。只要端方一类的官员认为礼品有价值,送礼者的目的就达到了。送礼者完全可以寻找赝品或者次品去滥竽充数,因此降低了送礼的成本。
不论是投其所好,还是送书画古玩,都有一个送字,不能完全消除利益输送的痕迹,他们都不像是劳动所得来的合法正派。那么,如何才能和官员搭建起劳动关系呢?最常见的做法是请官员题字、写文章,然后给官员一笔不菲的润笔。
润笔收入,是明清官员重要的收入来源。明朝中后期,社会上逐渐形成向官员购买墨
宝和文章的风气,百姓向官员、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有事没事的就来求文、求字。官员们盛情难却勉为其难的应承下来,写完后再半推半就的接受不菲的润笔。后来,官员不问求文者的人品,事由,只关心润笔的多少。到最后演变成了官员题字、文章非出钱不可,没有免费的了。到清朝,这股风气越来越盛,润笔费用越来越高,成为官场半合法的收入,占了部分官员收入的大头,到现在官场,仍旧有一些官员喜欢出版一些所谓的专着,从中赚取一笔合法酬劳。
据说,张之洞但仍湖广总督的时候,一次因为兴建近代事业缺钱,就打起了润笔的主意。有个富豪的父亲生前名声极差,为了粉饰父亲的生平,更为了漂白父亲的恶性,他就迫切想让张之洞出面为父亲写个墓志铭。有个最高父母官的肯定,谁还敢说父亲的坏话?张之洞还真就写了。他科举高中,翰林出身,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自然不在话下,不过,润笔的费用也不低。一字千金,张之洞按照一个字一千两的价格向富豪狠狠敲了一笔,不过张之洞好的一面是把这笔费用用在了近代事业上,没有装进自己的腰包里,不好的一面是完全不问对象,不顾事实写文章。
第1814节: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张之洞的例子算是比较好的,起码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写作事由。很多官员润笔,事由可以忽略不计,比如给送礼者提携对联和字,给送礼者的儿子起笔名等,甚至压根就没有事由,对以润笔名义送来的钱财照收不误。
到了清朝中后期,送礼突然变得简单了,送礼者完全不用琢磨怎么送的问题。
因为当时官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送礼制度和文化。进入官场,只要按照规矩来说,就能平平稳稳、和和气气的把礼给送了。比如三节两寿,下级要给上级官员送礼,比如迎来往送,官员之间互相要送礼金、送礼的名义也很好听,不沾金钱等字,透着一股雅劲儿。高官离境,官员要送别,同僚启程,官员要送别,这些名字听着透着一股人情味,让人不好反驳,更不便严格按照律法来查办。而且这些名目的开支,可以列在衙门的公款名下,官员们何乐而不为呢?
晚清各种政务往来,在公文中少不了要夹张银票的。清代掌故集《十叶野文》
说,晚清封疆大使向太后、皇帝进贡物品表孝心,要在礼单中夹银票;皇上万寿,给紫禁城上折子祝贺,要在奏折里夹银票。这些银票都被官中的经办人员拿走了,就相当于现在领导身边的贴身侍从,要送礼,必须要从贴身侍从入手。如果不夹银票,他们就把你祝贺的折子晚几天递上去,让皇帝看不到你的孝心。礼金的具体金额,各个衙门都有一套执行标准。《官场现形记》中,就有一个新任官员,因为没有得到本衙门各种迎来送往的礼金标准,得罪了上司和同僚,最后黯然下台。
在送礼制度的晚清,官场中人不用担心送礼的途径问题,安全问题。大家各得其乐。一个人如果要额外表示诚意或者衷心,只需在标准之上加钱即可。原本知府大人生日,下属知县只需送白银百两就可以了,如果某个知县奉上银两千两作为寿礼、外加名画一副求『鉴赏』,知府大人马上就明白这个知县对自己的意思了。
这些从古代衍生而来的送礼方式和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官场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送礼方式,而投其所好,依旧是现代官场送礼中最为流行的方式。
赵德三知道邱启明是想先通过他了解一下苏姐的兴趣爱好,以便能够投其所好,争取送礼成功,一旦苏姐收下了邱启明的礼品,也就说明苏姐会在他提干的事情上为他说两句话。
赵德三微微眯着眼睛琢磨了片刻,一时间也想不到苏姐到底有什么兴趣爱好,和她在一起同居了两年多,赵德三好像还真是没有注意到苏姐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爱好,作为省委组织部部长兼省委副书记,苏姐平时工作上太忙了,晚上回到家里来,两个人就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在床上缠绵一番,一天就过去了,他一时间真的想不到苏姐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喜好,绞尽脑汁的想了想,摇了摇头,说道:「我还真不知道我表姐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啊。」听到赵德三这么说,邱启明脸上的笑容微微有些黯然了,说道:「那……那老哥还真不知道给苏部长怎么表示才好啊……」投其所好,是邱启明的一项拿手绝技,那天能请到贺丰年出来吃饭,一方面是因为贺丰年碍于赵德三邀请了自己,觉得不赏脸不太好,另一方面是邱启明知道贺丰年有喜欢收集手表的爱好,在此之前三顾茅庐,每次送上了不同款式的名贵手表,虽然一来二去,送出去了相当于十几万人民币,但却送的恰到好处,深得贺丰年心意。尽管破费了这么多,但对邱启明来说,只要能顺利晋升到副局长的位置上,进入了市局领导班子,十几万就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赵德三听着邱启明说话,扫了一眼桌上的酒瓶,将两瓶啤酒已经底朝天了,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好像喝的有点不尽兴,便扭头冲吧台出吆喝道:「再拿两瓶啤酒——!」
邱启明见赵德三没喝好,便建议道:「老弟,要不咱兄弟两整白的吧?你下午没啥事儿吧?」
赵德三轻笑着摇摇头说道:「喝点啤的得了,万一下午单位要是有事的话,也不至于耽误事儿。」
邱启明便笑眯眯的点了点头,求人办事,当然什么事儿都得顺着点人家了。
很快,年轻女服务员拿了两瓶啤酒过来,就在女服务员将啤酒放在桌上的时候,赵德三不经意间看到了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