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尸体,却被冷酷拒绝。袁妻无奈之下,跑去向东厂诉冤。
东厂有监督百官的职责,所以袁妻以受到官员欺压为由不去刑部而去东厂告
状是很正当的。实际上明朝历史中有不少小民到东厂告官员的案例,东厂也不是
电影中描绘的龙潭虎穴。
东厂太监杨鹏得到消息之后立刻行动,将聂氏和始作俑者张氏逮捕审讯。张
氏生怕朝廷追究她买卖人口的罪名,坚称满仓儿是自己妹妹所生。满仓儿自己也
拒绝承认是聂氏的女儿。杨鹏于是先将聂氏、张氏和满仓儿等人关入锦衣卫狱,
再向朝廷举奏丁哲等人失职之罪。
案子终于捅到了先帝孝宗御前,皇帝认为此案涉及伦理人命,下旨刑部、大
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和锦衣卫必须秉公办案,同时又让长宁伯周彧交出聂氏的女
儿。周彧一头雾水,坚称没有买过这个女孩儿。聂氏和张氏则继续互相扯皮,案
子因此久拖不决。
正是因为有了锦衣卫的参与,陈靖才能在案牍库中找到这起案件的相关原始
材料,还好时间不是隔得太久,弘治九年为(1496年)与正德十三年(1518年)
仅差了二十二年,要是时间再久点,这些文案可能就要灭失,陈靖再想还原历史
的真相就困难重重了。
孝宗再次下旨让府部大臣及科道官当庭会审,压力之下,张氏和满仓儿终于
承认事实。对此都察院作出裁决,《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如下记载:镇抚司
奏哲苛刻偏狥,欧死无辜。爵依阿枉断,玉、琦相视不明,乞各正其罪。
按说案子审到这,一切都很正常。但是由于这案子是在东厂手上翻过来的,
自感颜面大失的文官集团很快做出反击,刑部典吏徐珪很快就此事上疏,疏在封
建时代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是一种很平常的公文,可当前面多了「抗」这
个定语时意味就大变了,文字之中定然会有忤逆君上的私意,这份抗疏陈靖利用
自己锦衣卫文职官员的身份便利在档案库也找到了:
「聂女之狱,哲断之审矣。鹏拷聂使诬服,镇抚司共相蔽欺。陛下令法司、
锦衣会问,惧东厂莫敢明,至鞫之朝堂乃不能隐。夫女诬母仅拟杖,哲等无罪反
加以徒。轻重倒置如此,皆东厂威劫所致也。臣在刑部三年,见鞫问盗贼,多东
厂镇抚司缉获,有称校尉诬陷者,有称校尉为人报仇者,有称校尉受首恶赃而以
为从、令傍人抵罪者。刑官洞见其情,无敢擅更一字。上干天和,灾异迭见。臣
愿陛下革去东厂,戮鹏叔侄并贾校尉及此女于市,谪戍镇抚司官极边,进哲、爵、
琦、玉各一阶,以洗其冤,则天意可回,太平可致。如不罢东厂,亦当推选谨厚
中官如陈宽、韦泰者居之,仍简一大臣与共理。镇抚司理刑亦不宜专用锦衣官。
乞推选在京各卫一二人及刑部主事一人,共莅其事。或三年、六年一更,则巡捕
官校,当有作奸擅刑,诬及无辜者矣。臣一介微躯,左右前后皆东厂镇抚司之人,
祸必不免。顾与其死于此辈,孰若死于朝廷。愿斩臣头,以行臣言,虽死而无恨。」
大致意思就是丁哲公他断案公道,有功无过。杨鹏的侄子和满仓儿有私情,
而且和丁哲有矛盾,故意公报私仇。袁璘乃是病死,杨鹏故意诬陷丁哲。应当革
去东厂,戮杨鹏叔侄及满仓儿于市。丁哲、王爵、孔琦、陈玉各进一阶以酬被诬
受辱之苦。如此才能「天意可回,太平可致」。
前段时间看完这篇抗疏后陈靖也是感慨徐珪的运气,从「臣愿陛下革去东厂」
这句开始,徐珪所上抗疏后半段明显就是在教孝宗陛下如何做事,甚至末尾还以
死相逼,说只要陛下能按照臣的建议行事我就死而无憾了。亏他上疏的对象是以
仁厚闻名的明孝宗,如此狂妄悖逆,孝宗皇帝也只是让徐珪交纳钱物以减免徒刑,
然后发原籍为民,要是在太祖与太宗两朝,甭说他本人,连带三族早就死得不能
再死了。至于其他的涉案官僚:左都御史闵圭、右副都御史杨谧罚俸三月。大理
寺卿王轼、左少卿王嵩、左右寺丞王鉴之、何钧罚俸一月。
端起占有朱砂墨的小狼毫,陈靖根据脑海中信息,就在将满仓儿案这四个字
围起来的红圈上画了几道放射线,之后换上黑墨毛笔,在射线的另一端纷纷写上
了与这桩案子有关联的重要人士名字,什么刑部郎中丁哲、什么刑部主事孔琦啦,
什么监察御史陈玉呀。
接下来陈靖就开始在这些名字的后面添加相应的人物信息了,这一次他恢复
了前世从左向右的书写习惯。
首先是第一个审理此案件的丁哲,此君乃浙江嵊县人,乃成化二十年(1484
年)甲辰科进士,在此次科举的203名同进士中排名194,相当的靠后,还好国朝
的传统是殿试不落。中了进士后丁哲最初的职务是刑部广西司的主事,后来升到
了刑部郎中、苏州府同知,根据尹则自序中的记载,他于正德五年(1510年)在
苏州府同知位上致仕,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
之后他就告老还乡,回到了浙江嵊县的老家。
信息这种东西,只要有心就能收集到很多,明朝每次科举之后都会刊发登科
录,里面就有进士们的姓名、籍贯、役籍、身份、治经、字、排行、年龄和生日、
三代、母氏、三代存殁状况、兄弟、妻氏、乡会试名次等信息,有些信息的用字
还非常偏晦,就难三代存殁状况来说,进士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在时就叫重庆
下,只有父母就是具庆下,''严侍下''指父存母故,''慈侍下''指母存父故,正是对
应了古人用家严称呼父亲与用家慈称呼母亲,''永感下''指父母双亡,意为永远感
念父母。
史实线上的丁哲非常能活,93岁才去世,可惜他遇到了陈靖这个时空骇客,
平静的晚年生活就此破裂,徐珪那出身隐湖的一妻一妾在陈靖的胁迫下用此君的
首级纳了投名状,只能在恶堕这条道一黑到底了。
(浙江嵊县的县志有丁哲的纪录,绝对真实可靠)
孔琦,乃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50名进士出身,科举
名字挺不错的,不过寿命不咋地,弘治十八年(1505年)就死了,得年三十九,
连四十不惑都没有活到,悲剧。
陈玉也是弘治六年的进士,说是幼年资质颖敏,广泛涉猎经史,又以熟悉声
律著称,但三十九岁时才中进士,白瞎了这份天赋,中了进士后不久被选为翰林
院庶吉士。后来相继任浙江、福建按察使司副按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