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点道:“无论如何,你今
的表现着实不错,有大功,说罢,想要什么赏赐?”
荣贺不假思索,撩襟跪地:“回父皇,儿臣不要赏赐,儿臣提请在北郊设立‘京师武备学堂’,望父皇恩准。”
“武备学堂?”
不但皇帝很意外,四下臣工也开始接耳——从来只见过教授经史文章的学堂,没听说过武备学堂。
皇帝转身问沈聿和陈亮:“这武备学堂可有先例?”
沈聿道:“前朝首先设立‘武学’,教授兵法谋略及武艺,但因种种原因,只运行了数月就废止了,本朝国初也有‘京卫武学’和‘地方武学’,也迅速被废,后来便只设武举而不设武学了。”
皇帝颔首,又问荣贺:“太子事先了解过吗?”
荣贺道:“儿臣查过《会典》,有过一些了解。但儿臣所说的武备学堂,与过去的武学不同。去年秋季,儿臣奉旨巡视三大营,一进机营,便能感受到令出如山、军纪严明,周将军的
练之法,真正能使千军万马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条心,是儿臣从未在任何一本兵书中见过的。”
皇帝心中暗自哂笑,说得好像你看过多少书似的。不过当着众臣工的面,他还得煞有介事的点,维护太子殿下的形象。
荣贺道:“更让儿臣惊叹的是,营中有一小学堂,每晚饭之后,全体军官都要在学堂中学习,再将所学内容传达给下级士卒,如此才
练出铁一般的机营。”荣贺道:“儿臣希望建立武备学堂,参照机营课程,命大阅时被贬黜的将官
学重修,达到肄业标准方可降级续用,武举中举的进士也要
学进修一年,一年后结合毕业成绩授予官职。”
皇帝的愈发严肃,一众文武官员也由淡漠变得肃然。
“潞国公。”皇帝道:“你以为太子的提议如何?”
阅兵结束后的潞国公又开始老滑了:“臣以为太子所请事关重大,宜令九卿及科道集议于朝廷。”
一个球又踢还给了皇帝。
皇帝早就习惯了,不愠不火道:“太子回去后拟一份条陈给内阁,让周岳将自己的练兵之法写一份奏疏上来,由兵部会同五军都督府部议,再经由各部廷议决定。”
“臣遵旨。”
陈公公拉长声音高喊:“皇上起驾回宫——”
御辇载着父子二,沿着御道缓缓离去。
第93章
荣贺花费三个通宵将举办“武备学堂”的条陈整理完毕, 给皇帝。约过了七八
,周岳的《京卫选兵练兵要略》也送到了皇帝案
,足有十数万言, 一看便是多年积累的心血,而非一朝一夕写就。
皇帝大受震撼,对陈公公道:“连同太子的条陈,一起由兵部部议。”
乾清宫, 东暖阁内烧起了地龙,温暖如春。
皇帝斜靠在御榻上,手里翻看着一沓文章, 一篇一篇, 逐字逐句, 看奏疏都没这么认真过。看完一沓, 又从榻桌上拿出另一沓。
此时已近年关,国子监放了学假。
怀安和荣贺就侯在一旁,频繁用目光流, 到后来索
很小声的
接耳起来。
“好端端的, 陛下看我们的文章什么?”
“闲来无事,品评一二。”
“我们写的东西也值得品评?”
“不要妄自菲薄。他看了这么久,说明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怀安无奈地摇了摇——普通且自信。
皇帝抬眼瞄了二一眼, 看着他们狗狗祟祟的态, 便回想起从前在祁王府的时候,二
频频闯祸, 令他和师傅们
疼不已。不知不觉中, 所有
都对这两个问题儿童降低了要求。
随着太子长大成, 他打心底里不敢奢望他能成为一个励
图治的中兴之主,只求他不要做个昏聩糊涂的昏君。至于沈怀安……别撺掇着太子当黄鼠狼, 都是谢天谢地了。
今时不同往,一次大阅使他对两个少年刮目相看,再加上“武备学堂”的提议,他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看法有失偏颇,这分明是两个可造之材啊。
于骑
固然是好事,学业也要重视起来,不能因小失大。
太子后登基,即将面对整个文官集团,皇帝肚子里没有真才实学,是极容易被这些科举制度选拔上来的
尖儿们玩弄于
掌之间的,他已经体验过了。
怀安更不必说,如今的官身仅凭父荫和特旨,这两样在官场中是最没有含金量的,甚至是受鄙视的,只有科举正途出身,方能得到实权。
他一气儿看了十几篇文章,看到最后,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确实不尽意。
皇帝戳一茶,歇了歇眼,才板着脸道:“从今
起,太子除了阅读邸报和各衙奏章之外,还要在经史上多下些功夫。朕会重新选派讲官,为你
讲《四书》、《通鉴》,每月三次的经筵也不得缺席。”
荣贺错愕的张大了嘴,天降横祸啊简直!
怀安幸灾乐祸的看着他,夸张地学着他刚刚的表:不要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