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打垮了这位四朝老臣,之后他又陆续诬陷户部尚书刘中、祭酒李时勉等不服从他的大臣,并把他们赶出了京城。
此时的王振,内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帮忙,独掌大权,鱼
百官,可谓风光无限,成为了明朝开国以来最有权势的太监。
大权在手的王振并不满足,他决定做一件前
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事
。
明朝那些事儿2朱祁鎮篇第四十一章
章节字数:3748更新时间:07-02-2216:31
[407]
五十年前,朱元璋先生为了防止今天王振现象的出现,特地在宫门
立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碑,铸上八个大字"内臣不得
预政事"。
可是正所谓
走碑凉,谁写的,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
管,有没有
执行,到了王振当权,这块碑文就被当成了贴在墙上没
管的奖状,再也无一
理睬。
大家不理,王振却不一样,他总是觉得这玩意太刺眼,于是便命
移走这座碑。
如果老朱还在,他一定会把王振这小子抓起来,剐上三千刀再让他死,可时代不同了,也实在不行了。
大家第二天上朝,看见开国皇帝的手迹突然没有了,却都保持了集体沉默,他们都知道是谁
的,到最后却成了打死我也不说,打死我也不管。
朝政如此,多言何用?!
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时,也有一个
就不买他的帐,而这个
也实在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吃了点亏,但王振终究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
事
的经过是这样的,正统六年(1441),当时太祖太后已经病危,无法再训斥王振,三杨也无能为力,王振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所有外地巡抚官员回京都要照例孝敬王振一些金银财宝,多少倒无所谓,但总得意思一下,表示对这位死太监的尊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此
从山西巡抚回来,别说金银,连陈醋都没带回来一瓶。王振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当即把这个
关了起来。
王振是一个做事偏激的
,对于这种明摆着不给面子的
,他是不会留
的,他本已准备编织罪名,把这个
掉。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
似乎很有背景。
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帮他说话,连朝中重臣杨士奇等
也为他求
,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
做绝,否则就要他好看。(藩王可是不好对付的)
一贯整
到底的王振终于意识到,这个
虽然权位不高,却很不简单,是不能"
道毁灭"的,于是他一反常态,放了这个
(不放也不行)。
此
也确实厉害,他被整得很惨,却一句软话也没有说过,一直痛骂王振,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坚持和他对抗到底。大有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气势。
这位硬骨
有背景的仁兄就是于谦。
可惜在当时这样的
太少了。
[408]
抱负
掌握朝政,统领群臣虽然威风,但这并不是王振的最终目的,事实上,王振并不只是一个贪财贪权的
,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负。
王振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
像自己的这位偶像一样,横扫千军,锐不可当。他的这位偶像就是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
虽然自己以前只是个文
(现在是太监),但却十分向往率军出征的威风凛凛,而先辈郑和的丰功伟业也不断鼓励着他。
太监就不能横刀立马么?立给你们看看!
这下问题严重了。
一个
如果饥饿就会去找东西吃,因为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如果他已经吃饱了呢?那么他就会四处闲逛,找点事
,反正闲着也闲着。
如果一个吃饱的
又找不到什么好事
,他可能就会去
坏事,实现自我价值。
王振大概就属于后两种
况。
他已经大权在握,家财万贯,权和钱都有了,这位死太监也有了新的
生追求——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应该说,有这样的志向是好的,但问题关键在于这位有志太监本身的素质如何。
就如同一个贪官污吏,平
只是贪污受贿,这样的恶行固然让
愤慨,但这并不是他们作恶的最高境界。
所谓作恶的最高境界,就是明明没有这样的才能,还要打肿脸充胖子,硬要去
一些所谓的好事。
这才是恶
中的极品。
王振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品,他明明是个不成器的教书先生,明明是个投机的死太监,明明是个贪图权位的小
,这些我们都不计较了。但他现在居然要把自己往军事天才,战争英雄上面靠,就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偏偏当时的时局给了他这样一个不要脸的机会。
敌
出现
我们前面说过,那位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有个好儿子,这话确实不假,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从此开始了称霸蒙古的军事行动。
事实证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有本事的,仅仅过了六年,脱欢就击败了瓦剌的其它部落,统一了瓦剌,成为了瓦剌独一无二的首领。
之后,他拥立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为汗,并开始攻击阿鲁台。
由于当年被朱棣打得太惨,阿鲁台元气不足,在与瓦剌的战斗中被击败,宣德九年(1434),阿鲁台被脱欢击败,并最终战死于大漠之中,这位曾与永乐第一名将朱棣周旋几十年的风云
物就此结束了一生。
[409]
脱欢是一个很有野心的
,他的梦想绝不局限于做一个太师,他的真正理想是恢复大元的天下,重新占据中原,但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正统四年(1439),壮志未酬的脱欢死掉了,可是明朝并没有因此得到和平,因为替代他的,是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也先。
也先是脱欢的儿子,他比他的父亲更加强悍,也更加聪明,短短几年之内,他向西攻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
明朝西北边境,他向东攻击兀良哈,正统十年,瓦剌彻底击败了兀良哈三卫,并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
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
此时的蒙古已经完成了统一,而也先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整
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绪之后,他把自己的矛
指向了明朝。
虽说也先进攻明朝报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在我看来,引起这场冲突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钱。
蒙古
很会打仗,不过也很穷,他们不种地,也不纺纱,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
换,另一种是抢劫。
在朱棣的那个时代,蒙古
更多采用第二种方法,来得快又方便,但经过朱棣的几堂军事教学课,以及拳脚刀剑的教育方式,蒙古逐渐意识到,继续抢下去会亏本的。
而且在抢劫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你家缺衣服,想抢几匹布,可出去几次都遇不上(
家不可能准备好了让你抢),蒙古
虽然善战,但并不是打不死。他们也只有一个脑袋,而抢劫是刀
舔血的行当,随时可能完蛋。为几匹布就把命丢了,实在不划算。
于是,在此之后,蒙古开始走第一条道路——和平发展之路。
他们开始和明朝政府做生意,但蒙古有什么生意可做呢?
不要忘记,虽然他们不搞农业和手工业,但他们也有畜牧业,蒙古部落家家户户都养马,养羊,发财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