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眼看着天越来越不好,这粮食可就是救命的粮食啊!后来还真是有好几个人都被逮到了,发现以后,家里人都赶紧清点粮食,然后再去要。最后闹闹哄哄的闹了好一阵儿,出了这事儿的村子都好久不得安宁。更不用说,拿了嫁出去的闺女的粮食的人家也都被指指点点的。后来,再有闺女往娘家带粮食的,娘家人必定都问清楚了,婆家人是不是知道。有的更是直接就不收。
随着时间的过去,旱灾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田地几乎颗粒无收,城里人更是早就没得吃了。全国上下都等着国家发救济粮救命,宁家人虽然有些粮食,但并没有显露出来。
在村子里大部分人家粮食都快吃完的时候,虽然地窖里依旧有存粮,但宁母还是让谢兰兰少煮些饭。因为吃的少,他们也像外头人一样,渐渐消瘦。但宁母也有控制,时不时的还是吃点好的补补,以免真的把身子搞坏了。只是这个时候,香味大的也不能吃了,只能偷偷吃点没什么味道的。大人少吃了,可孩子宁家人却舍不得苛刻。在宁家的大人们都日渐消瘦的时候,宁明睿,宁明棋,小禾苗儿三个孩子还是照常吃饭。这样外人看了,也只会以为这家人是把粮食都给孩子吃了。
又是一年大年三十,这年的春节,就远远不及以前热闹。更多的人家连肚子都吃不饱,也没有心思搞些什么玩意儿了。宁家倒还好,趁着过年,做了不少有油水的菜。平日里不敢吃,过年稍稍放纵一些倒没事。稍稍有些香味的,混在村子里一片饭菜的香味里,也不显得有什么了。只是这个新年唱戏的没有了,叫小禾苗儿失望了很久。她最爱看唱戏的,每年只能看一次,可就这样,好不容易过去一年,她却没有看到。谢兰兰看的心疼,不过没等她安慰闷闷不乐的小姑娘,宁明睿就抱起了妹妹,带着她玩了起来。小禾苗儿最喜欢哥哥,但哥哥平时要看书,很少带她玩。现在好不容易哥哥陪她,她开心极了,很快就忘记了心心念念想看的唱戏。
年后,旱灾还在继续。这场饥荒足足持续了两年有余,才随着一场场雨的到来渐渐消退。
时隔这么久才终于又见到雨水,大家的脸上都喜气洋洋,比过年还高兴。地里的粮食有了雨水的滋润很快长了上来,杨建国有事没事的就喜欢去地里,看着粮食蓬勃生长,他只觉得比吃了灵丹妙药还要快活。
在这一片片的欢声笑语中,谢兰兰却日渐沉默了起来。她看着已经长成一个翩翩少年的儿子,眼里满是复杂。
重活第四年,她已经再次接受了宁明睿。这个儿子,比上辈子的他要好的多。上辈子的他这时候对母亲疏远,对妹妹冷漠,整日沉默寡言,几乎不和母亲交流。
可这辈子的他,孝顺母亲,宠爱妹妹,会在饥荒的时候塞一口好吃的到妈妈嘴里,会在妹妹不开心的时候带着妹妹玩。
可是这样的现象又能持续多久呢?
谢兰兰发出一个疑问,不是她日子过得高兴了没事找事,而是她实在没有信心。上辈子的她和小禾苗儿两个人加起来还不如曲曼丽一半重要,那这辈子呢?
现在已经是六五年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不了多长时间,知青就会下乡。而知青下乡后,就是那个动乱的年代了。曲曼丽会跟着她的爷爷奶奶,被下放到小杨村改造。
想到曲曼丽,谢兰兰呼吸一窒。上辈子她输得太过惨烈,让她每每想起还觉得悲哀。这辈子她甚至想过要不要避开曲曼丽,搬出小杨村去县城里。长安最爱她,只要她说出来,她相信长安一定能办到。可犹豫很久,她还是没有说出口。
一来是这样她不好解释,二来,凭什么呢?凭什么她要躲着曲曼丽?凭什么她要不战而败?这辈子的宁明睿不一定会像上辈子那样……
抱着这样的想法,谢兰兰最终什么都没做,只安静的等待着她一生宿敌的到来。
第2章 :知青
“宁婶儿,咱们村里来知青了,现在正在村口呢?你要不要去瞅瞅?”
隔壁家的大婶来宁家叫宁母,脸上还带着好。
“啥玩意儿?知青?知青是什么?”宁母放下手里的活儿,有些疑惑。
“知青是城里的知识青年,下乡来帮助农村建设的!”隔壁大婶解释道,她正想去看热闹,“你去不去?不去我可去了。”
知青起码都得是初中毕业呢!还有高中毕业的,都是知识分子,在这时候看来,那可是了不起的。
“算了我不去了,你去吧。”听说是学生,宁母就没有兴趣了。初中生有什么好稀的,她家一个初中生,两个高中生。都是人而已,没什么好看的。再说了,还帮助农村建设呢,就瞎扯淡吧。她家里三个孩子都是学生,她能不知道?学校里教的对种田根本没什么帮助,还学生呢,懂得根本没有他们天天在田里转悠的大老粗多。他们是认得字多,会算数,可那对种田根本没用!是让他们在种田的时候背书还是算数?
“你不去?”那隔壁大婶正准备走,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一样,压低了声音凑过来,“我觉得你最好还是去的比较好。你看你家条件在村里算是顶好的那一份儿了,长平又是村里干部。这些知青来了没地方住,指不定要住你家呢!”
“那哪能啊?”宁母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我家也没有多余的房间了,再说了,几个人啊?”
“所以我让你去看看!”隔壁大婶拉了她一把。
宁母也觉得有道理,赶紧洗个手,把水往衣服上一抹,就要去看。
听着外面的声音,正在缝衣服的谢兰兰手一抖,指尖就冒出一颗血珠。
知青来了……其实上辈子还真的就像这个大婶说的一样,知青们被分配到了好几户人家里住,他们宁家就是其中一户。
其实他们家也没有多余的房间了,再者外人住进来也不方便。但宁长平是村里干部,要支持村里的工作。最后没办法,还是住进来一个女知青,宁母把宁长清的房间收拾出来给她住。
那个女知青叫钱燕卉,是个高中毕业的,听说家里父母都是双职工,而且就她一个孩子,自愿下乡支持国家建设的。她在宁家住了两个多月,村里专门给知青建的知青院建好后,就搬去知青院了。
钱燕卉……时间过去的太久,历经两辈子,谢兰兰已经想不起来她的模样了,能记起她的名字谢兰兰就已经很佩服自己的记忆力了。好像也没闹出什么事儿,但因为农村人和城里人天然的隔阂,关系也算不上太好。
将手指上的血珠吮掉,谢兰兰坐了一会儿,却始终心不宁。想了想,她把衣服放下,也去了谷场。
村里有什么大事都是在谷场那儿说的,地方大又空阔,是个好地方。
此时谷场已经挤满了来看热闹的村民,甚至不少在地里头干活的都来了。这年头,知青还真是个新词呢!他们都没见过,都想来看看。你说说,这看热闹,不就看个稀吗?
村长杨建军身边,几个风尘仆仆,因为长途跋涉有些疲惫的几个青年站在那儿,看上去年纪都差不多大,最多也不超过五岁。六男四女,一共十个人。这几个看起来平平无的青年,就是传说中要来帮助他们农村建设的知识分子吗?
“大家都静一静!”杨建军拿着个喇叭,站在谷场最高处,对着底下吵吵嚷嚷的村民们喊着。经过旱灾的事情,杨建军在村里的威信高到一个新的程度。对比隔壁村的惨状,没有受太多罪的村民们心生庆幸的同时对杨建军也更加信服。因此,杨建军一说,大家都给面子的安静下来。
“这十位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