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元拿起纸,垂手立于学堂外,一直站到中午时分。01bz.cc
见曹大
讲完上午课程,第一个踱步出来,许清元连忙将纸双手奉上,朗声道:“学生定遵此道,决不食言。”
曹大
双眼扫过纸张,脸上的笑容一闪即逝,随后抿嘴看她一眼,声音听不出什么起伏地道:“未初一刻开始讲学,迟到自去领罚。”
看来这关算是通过了,许清元含笑应是。
未初刚过,许清元在学堂中捡了个位置坐下,旁边的同窗立刻凑过来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什么?”许清元疑惑地歪
询问。
“怎么能那么快就让老师接纳你?我们中最快的金燕姐姐也用了三天!你到底在纸上写了什么呀?”问话的
十六七岁,身上有着制式的墨蓝色衫裙也挡不住的活泼朝气,她语气十分惊讶地问。
许清元不答反问:“那你是怎么让老师收下你的?”
少
不好意思地一笑:“我的方法很笨,每天都去衙门
给
家写文书,以求遍观世
,花费足足三个月的时间才给出让老师满意的答复呢。”
“我写了两个字。”许清元摆出一副秘秘的样子。
少
忙问:“是哪两个字?”
许清元笑:“你猜?”
一来二去,两
就熟悉起来,少
名唤庞筠心,是家中老幺,备受宠
。学堂中的其他两位,一个叫金燕,另一位叫戚霜,则都是家中独
。三
皆已考取秀才,但年纪最长的金燕也不超过二十五岁,都是名副其实的少年英才。
许清元写的两个字也没什么玄奥的,不过“务实”而已。
在曹大
求真的基础上,她主动提高要求,不是空
大话,这也是她给自己定下的准则。
在这个法治远远不如现代的社会,权力无限膨胀,真相会被掩盖,若有一
她真的握有权柄,也需要心中有一杆尺。
她必须时刻牢记权力的来源是百姓让渡的自身权利,那它也终要用到百姓身上去。
学习的
子丰富且规律。或许是因为曾经担任过大理寺任丞的缘故,曹大
的讲课方式非常特别,她不仅仅教“四书五经”,甚至会给她们讲律法和案例。每当这个时候,许清元总是能提出一些
辟独到的见解,曹大
几次对她另眼相看,甚至说过她很适合去刑部和大理寺任职的话。
但许清元自己却不敢自傲,她清楚地明白,在学堂上探讨的不过是思想、理论,真正要在这个落后的古代实践,还是曹大
更有经验。而曹大
的一些思路、观点也时常会给自己带来重大启发。
就拿刑讯
供来说,现代
不要对古代的
案水平有过高的期待,在2世纪那个到处都是摄像
的时代,每年产生的悬案、疑案多不胜数,更不用说在古代,言辞证据在大多数时候就是唯一一种在案证据类型,而偏偏这种证据又极度不客观,为了查清案件真相,刑讯
供也是在所难免。这当然与许清元接受的教育相悖,但她不会坚持认为目前的办案经验全是废言,既然不如现代取证手段完善,那在案件定罪的时候把证明程度标准稍微降低一个档次或许也算是因时制宜。
不过,万一将来真有一桩悬案落到她手上,最大的可能
还是被她疑罪从无处理。
就在许清元忙于学业之际,送
刻印的律法书籍出版了。
书的名字叫《商论》,封面较为板正,从内到外都透着一
子平平无的味道,刚一开售几乎是无
问津。
不过说来也巧,恰好一位禹相省的行商路过汀州,沿路采买特产风物,也顺便在明德书局购买了一批书籍,里面就包括几本《商论》。
禹相省是齐朝商
聚集之地,禹商商会声势不小,在各地都有自己的会馆。01bz.cc
当这位行商回到家乡后,将一路所收货物放在自家店中售卖,而《商论》也被本地诸多感兴趣的商
买回家中。
杭成就是其中一位买书
。他年近五十,虽是个商
,却也是位饱学之士,同时还担任着禹商商会的重要职务。
那天他刚谈成了一笔大买卖,路过书局一时兴起买了几本新书,到家后一连翻看过几本都觉得甚为一般。但当他看《商论》时,读完第一页就忍不住坐直了身体,甚至还废寝忘食地连夜研读,并不忘在上面作出各种批注。
从书中看到的崭新可能让杭成激动不已,他好容易挨到清晨,拿上书便直奔商会。
此时商会里有几个重要成员正在商讨明年各地的布匹购销事宜,杭成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闯进议事厅,一把将《商论》拍在桌上。
“各位兄弟,暂且别管那些小买卖,你们先看看这本书。”杭成难掩激动,对与会诸
热
推荐道。
黄老板一向跟杭成不太对付,见状不悦道:“一年少说几万两银子的买卖,杭大老板都看不上,那什么才是大买卖?这本不知从哪淘换来的
书吗?”
旁边立刻有和事佬出来打圆场:“哎,好了好了,两位老板消消火,杭老板,书您留下,我们商议完一定看。”
杭成冷哼一声,不欲跟姓黄的争一时意气,他卖给和事佬一个面子,暂且退出厅中,但临走前还是再三嘱咐几
一定要看他拿来的书。
议事厅里这几位待他走后,自然接着说买卖上的事,只是众
意见相左,几次磋商无果,和事佬
脆提议大家中途休息片刻。
闲着也是闲着,大家就随手翻阅起《商论》这本书来。
在场的无一不是商号大老板,眼光毒辣不说,论起把握时机的能力,更是超出普通
一大截。几
传阅一遍后,大家面面相觑,都从彼此脸上看到按捺不住的激动之
。
“这……”一
率先开
,“这要是真的……”
黄老板一拍桌子接道:“好,算杭成这老
子有点眼光,果然是千百年难遇的一桩‘大买卖’,怎么着老伙计们,咱们是不是得筹划筹划?”
众
皆点
如捣蒜,将方才布匹的生意撂开,热火朝天地讨论起面前这本书来。
没过几天,远在汀州的通判府上,门房小厮看着雪花一般递来的信件,开始怀疑府上是不是出大事了。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倒v开始】
门房把一封封各地寄来的信件
到许长海手上, 他拆开浏览过几封,都是禹地商
对《商论》的夸赞, 刚开始许长海还觉得挺有意思的, 但新鲜劲儿过后,加上公务繁忙,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信, 便让许清元代收,如有要紧的再禀报给他。
许清元便
起老爹秘书的活计,每天下学回家完成课业之后, 都会抽空看上几封信件。
起初商
们的信件都是对《商论》的夸赞和疑问,偶尔有一两封是想跟许长海建立来往关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信件的寄送地从禹相省慢慢扩展,逐渐辐
到全国, 除禹地之外, 就要数京城的来信最多。
而且来信
也从商
拓展到手工艺
、文
等等。其中文
的来信比较富有
度,他们不仅会提问题, 而且还会自己尝试解答, 并希望许长海能给予答复, 否则就会“心痒难耐,夜不能寐”。商
的问题则与实践息息相关。
本来许清元想着互相
流思想,拓展眼界,可能会引起商
圈子的震动,但事态发展到后来却逐渐超出了她的预想。
冯老板一次次地请求加印, 售出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