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太耿直又不知变通,可也是可造之材,最起码他的心气为身都极正,这已是很难得的了。
再加上他是曾大人故旧的儿子,多了这层情分在,无论多不好说通,自己也会想办法将肺腑之言讲透。
不过潘广凌也有个好处,只要将话讲透,他立即便能转过弯来,不管哪处脾气里都透着风风火火的劲头,埋头便做,根本不顾虚理,卓思衡倒觉得他是很适合在地方做事的秉性。
谈话间,沿山路翻越崇山峻岭之际,潘广凌已将此地许多从前陈榕没说到的地方给卓思衡补充得七七八八,还有一些过去的官府旧事旧政,都事无巨细一五一十讲来。
“大人此行最先要去的汀岩县就在浮汀山北麓。”潘广凌用手指在舆图上画出一道弯曲的线,此时他看这张点满黑点的舆图怎么看怎么顺眼,“只是不能直走,要从山道先穿过谷地,再朝前行,需要大概半日山路,沿途有两个村寨可供留宿。”
卓思衡抬头看着天色道:“未到晌午,我们先不用歇,我想先去看看县里的岩窑,这两个村寨返程时再来。”他需要带着问题上路,给思考留下更多时间。
潘广凌心中怪,但也觉得今天自己问了太多问题,若是再喋喋不休,一是显得他也太笨!二是如今他再不能更相信卓通判的心中谋略,只言听计从称是。
“广凌,我之前听本地人讲,浮汀山的岩茶只出自南麓,北麓却是一棵茶树都没有,这是为何?”
这是陈榕说过的。
卓思衡主动发话提问,也刚好问到自己的业务范围,潘广凌立即亮了眼睛抖擞精说道:“大人看舆图,海风自临海的永明郡和潮平郡吹来,却遇到两座山阻隔,一座是潮平郡与我们郡之间南北走向的东姥山,另一座是永明郡和咱们之间东西走向再加一拐的浮汀山,两座山脉将安化郡圈得严严实实,不止堵住了人,更堵住了潮湿海风与丰沛降水,故而喜湿润的茶树不可能长在干燥少雨的浮汀山北麓。不过这也是成就了北麓的土质少水疏松,倒适合拿来做坯烧瓷。”
卓思衡点点头,没有再说话。这次潘广凌觉得卓大人忽然变得心事重重。
他并不知道的是,这座岩窑和烧制出的土瓷,正是皇上给卓思衡这任外放的一道必答题。
第章
抵达汀岩县的岩窑厂时,刚好一炉新瓷烧出,十余名工匠吆喝起腔调拉开第一道炉窑门,热流自内封口缝隙渗出,喷涌得整座院落里仿佛炎炎夏日,卓思衡觉得自己眉毛好像都要烧着了一般。
“这已是降过温的炉子了。”遇到自己专业时,潘广凌总是能更耐心说话,“烧好后的瓷器要静置在炉内一段时间,用余火烘出最后的水分来,瓷才又硬又锵经久耐用。”
卓思衡第一次见这样场景,满心激荡,恨不得自己也挽起袖子拉住麻绳,与窑工一道齐心协力扯开封门砖。
连话少的陈榕都忍不住开口道:“我也是本地人,可从没听过他们唱得号子,有些字眼也听不懂,不像是咱们郡里的方言?”
潘广凌摇头道:“我倒是来过很多次,也曾问过,只是听他们说是为齐心喊唱的,都是本地窑工之间口耳相传,却不是县里的乡音,那些词句我也听不懂。”
“那是伊州古调。”
说话的是一个赤膊上身的汉子,他正拿浸水的毛巾擦自己光秃的脑顶,用带本地口音的官话向三人搭茬。
“小吴师傅。”对这里的人和事最熟悉的潘广凌认出此人,忙给卓思衡介绍,“这是岩窑的窑主吴兴,年纪轻轻便继承了这座窑厂,经验却最老道,关于岩窑一切事宜都可问他。”
言毕,又对还在猛劲儿擦汗的吴兴说道:“这是咱们郡新到任的卓通判,巡视当下来县里看看,特意过来窑厂。”
吴兴在头顶乱抹的手猛地停住,正要行礼,却听远处有人喊他道:“吴当家!通窑了!”于是顾不上那些,丢下三人奔至窑前,将手腕粗的绳子往臂间一绕,朝后大喊:“唱起来!”
“他们要扯开第二道封着的窑口。”潘广凌怕卓思衡介意吴兴的无礼,赶忙替他解释,“一定要在窑温未完全降下时赶紧打开泄热,否则一窑的器皿就要坏了。”
卓思衡却根本顾不上这个,只认真在看在听。
只见十余个满面红光的汉子唱起他们听不懂的苍凉古调,散碎的动作逐渐整齐划一,待到歌至最后一句,音调高亢变唱为喊,几近吼出,窑门应声而倒,窑内红光炽盛,照得人眼前好像只剩一种颜色。
好一会儿三人才从这壮丽又雄浑的人为景象里缓过来,此时吴兴已带十余人站好朝卓思衡行礼,领头拜道:“卓大人,请救救岩窑吧!”
……
帝京,卓宅。
天气渐热,凉阁的卷幕已都换做竹帘,窗格卸下,好风随入,如今这里归了慧衡使用,从前卓思衡的书籍与文房她都照原样保持,只自己单独支张小桌挨着大桌,点算账目与闲暇阅读都于其间,是不是侧头看看依旧例摆放的大桌笔砚,仍觉大哥尚在帝京,只晚些就能自翰林院归家。
但今天,慧衡手上捧着的却不是书卷,而是个泥黄色的岩窑瓷洗。
旬修的悉衡换过衣袍拿着书箱走至帘前,凉阁无门,他便叫了声二姐姐,慧衡过于全贯注,听到声音才恍然抬头唤他入内。
“诗作我已整理好,我自己的居多,还有几个有来往的同窗习作,一百一十七首。”悉衡撂下一摞装订好的簿册,还已细心地裱糊上厚纸的封皮。
熊崖书院课业繁重,一旬就能攒下这些诗作来,慧衡心疼弟弟,让他先去歇息,谁知悉衡却摇头坐下,沉声道:“有一件事我想随二姐姐的信附上告诉大哥。”
“很要紧么?”慧衡边问边转身拿来纸笔,“此时记下,我明日便教人送去驿站。”
“是关于高大哥的。”
慧衡愣了愣。她当然知道高永清在卓思衡心中的分量,他们二人是由各自父亲介绍结识的故交,情谊非比寻常,自高永清被贬谪后,卓思衡每每提及都要忧思无解,如今他们一个西南一个东南,两地相隔山川,再加上朝堂之争在先,更不好交联,卓思衡走前曾叮嘱慧衡,若是京中有高永清的消息务必急驿告之,但她才拜访曾大人不久,佟师沛前几日也有和赵兰萱来访叙谈,并未提及朝中何事与高永清有关。
“我在书院有一还算熟悉的同窗,他长兄如今在威州武宁郡州府军做七品的校尉,他们的驻节地就在郡内的金川县,高大哥就是在那里做县尉。”悉衡顿了顿,接过姐姐递给他的水却没有喝,“他长兄两日前寄信给他,要他照顾父母身体替他多尽孝道,说自己今年因军中出事无法归家,信里说,金川县的县尉——就是高大哥,拿住问罪斩了一个州府军的五品参将,府军险些哗变。”
慧衡腾得站起来,脸色都有些变白,定得什么罪她不清楚,但州府军哗变却是大事。
州府军军力虽不如几处军治监与禁军二司,然而好些驻边州府军也是精兵锐卒防范边境的劲旅。威州地处西陲,与古蕃接临,两地虽戴白者不见干戈,却也曾有过刀兵,此地驻军若有哗变恐危朝纲,是极要紧的事!
“你朋友可告诉你那参将犯了什么罪?”慧衡惊惧之后镇定问道。
“高大哥定他恃醉行凶,戕害两个牧民。”悉衡轻声道,“那牧民的独子拿了那日行凶的匕首来状告,人证物证俱在,其实那个参将抵赖不了的。然而他却口口声声说自己什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