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照顾。
对于被贬为庶民,流放到边关的瑞王一家也很关照,赦免他们的罪名,派送去钱粮物资,为他们呼医请药,改善生活环境。
要不是先帝在流放那些儿子时,直接注明不许他们再回京,正宁帝哪怕不敢重用他们,却并不介意让他们回京。
所以对于那些因她的叔伯倒台,无辜受牵连,却又真正拥有能力的,何殊并不会因为一些猜疑与忌惮,就拒绝重用对方。
这也是崔景怀见过乐贤居士,调查过对方的详细况,确认对方除了名声在外的文采外,在民生经济与治国理政方面,也都很有想法,确实有可取之处后,将
引荐给她的原因。
此刻听到吴教谕介绍的这些信息,何殊难免有些唏嘘感慨。
“我只知道乐贤居士才华出众,没想到他的仕途竟然如此坎坷,真是可惜了。”
沈卓等也纷纷附和,虽然他们的年龄还不大,还不能理解什么叫做时运不济、壮志难酬。
但也听得出来,乐贤居士是位对仕途有追求的。
而何殊则是真心为之感到可惜,像这种才,即便没被派去地方主政一方,只是安排到府学或是书院中当先生,也比赋闲在家
费资源强。
说到底,还是因为这年的
,都不懂得什么叫做
尽其用。
不过这也给了何殊一个灵感,让她随即做出一个决定,接下来完全可以派朝这个方向努力,争取能多挖出一些有着类似经历的
。
只要不是品道德存在严重问题,就能派到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毕竟这些
肯定都能读书识字,大安正需要。
第二十六章
山青水秀的一个小村庄, 三面环山,山上与山上地势相对较为平坦的区域,住得家都会相对较为集中。
附近几座山的半山腰处,还可隐约看到零星散布着的一些家, 不管是两山
界形成的沟溪, 还是穿村而过的山溪两侧, 都被因山就势的开辟出不少田地。
那些田地的布局有些凌,最大的也不到半亩,小的只有不到半分, 最狭窄的地方站个
转身都困难。
即便如此,哪怕只是掌大的一小块土地, 上面都种植着各种作物。
可见在这山里, 土地资源的严重匮乏,百姓们的生活肯定十分不易,也让何殊更坚定了要推行税改方案的决心。
其实她还有一些其它想法,不过每个想法都将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某些势力的利益, 所以她现在绝对不能透露半点风。
乐贤居士就住在其中一座半山腰处, 何殊他们沿着山间小路下去,跨过溪流间搭的石, 又过几条狭窄的田梗,最后又爬了一段陡峭的沙土山路,才成功来到东贤居士家。
何殊因为这辈子很注重习武健身,不仅体力好, 平衡能力也强,走得不算太艰难。
却苦了沈卓等青山书院的学子, 他们大多都住城镇之中, 哪怕家中大多都不富裕, 这次也是一次来这种地方。
累得不轻不说,在某些特别难走的路段,还需靠着冯立与护卫等搀扶,才没有摔倒或绊倒。
沈卓努力跟在何殊身旁,也曾几次遇险,靠着何殊帮忙搭把手,才能一路有惊无险的走到地方。
看到这些自家书院里学子们难掩狼狈的模样,再看看连何殊在内的三位班生,最多只是额角淌下几滴汗的模样,吴教谕有些心塞。
“都是年轻,你们这体力比商同学他们差远了,以后也要更注重体力锻炼才行,不能当个只知死读书的书呆子。”
吴教谕在青山书院中,还是颇有威望,几名累得气喘吁吁的学子都恭敬的应下。
这个时代的均寿命本就不高,不注重身体锻炼的文弱书生,甚至会因为一场风寒感冒之类的小病小痛丢掉小命。
寒窗苦读多年,好不容易闯过科举这条独木桥,成功仕后没当几年官,就英年早逝的现象层出不穷。
在何殊看来,这些能考取进士的,只要能用对地方,说是个个都是
才也不为过,死得太早实在可惜。
所以她才要求各家官学与书院,都要加重对体术课的课业安排。
简陋的篱笆院内,几间茅顶的土坯屋,院中额外用栅栏圈出的一片空地中,养着几只
。
院旁坡上有几块地,上面种着一些应季的蔬菜,另一边有片竹林,与常见的那些落满枯叶的竹林不同,这处竹林看着格外净整齐。
许多读书都奉行食可无
、居不可无竹的理念,看到竹林会联想到的是与风雅、品
等。
而何殊看到这片竹林的想法却是,竹笋、竹荪都可以食用,竹子可以用来编织成各种器物创收,不知这乐贤居士一家有没有好好利用这片竹林资源。
得知老友不仅再次带着上次来过一趟的京中贵前来,还带来一些年轻少年,杜乐贤面带微笑的快步迎出篱笆院外。
双方彼此见礼,简单的寒暄过后,就被请到院内一间亭内。
“寒舍简陋,多有失礼之处,还请诸位多多包涵。”
崔景怀微笑着拱手道,“先生客气。”
何殊从旁补充道,“谨恒与同窗们得知能有机会前来拜访先生,都感荣幸,先生乃是文坛前辈高
,令我等后学末进敬佩不已。”
杜乐贤微笑着摆摆手道,“小友过誉了,老朽愧不敢当,山中生活清静,今能有机会见到各位青年才俊,实在令
高兴。”
虽是盛名远扬的文坛大佬,这位身上并无文身上常见的清高孤傲,言行谦虚,态度不卑不亢,给
一种平和之感,让何殊颇有好感。
接下来的时间,早就跃跃欲试的青山书院学子们纷纷上前请教,有的与乐贤居士聊诗词,有的请教书法。
看得出来,乐贤居士是真心欢迎这群少年,回答得耐心而又细致,十分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