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
47L
刚刚百度了一下,妈耶,李茂贞的画像是真的俊,史书盖章的帅哥果然不一般,不敢想本人得好看成什么样子。
4L
胆小鬼,我就敢想。
49L
男人的容貌,女人的荣耀。
50L
wsl,这样看来,兄妹俩都是货真价实的美人啊。
5L
所以说兄妹俩关系暧昧的依据是什么?这是岐国,不是齐国,怎么就骨科禁断了?
52L
这就得夸夸东唐史官的头铁了,一点都不为尊者讳,连李茂贞还是凤翔节度使时,火烧大明宫的劣迹都记载下来了。
53L
李茂贞有没有想过,他烧毁大明宫二十多年后,他妹妹会苦哈哈重修?
54L
好坑一老哥。
55L
虽然没有《左传》中那种“庄公x年,夫人姜氏享齐侯于xx”的直白记载,但史书记载女帝和哥哥相处时,有些举动耐人寻味,后世很多史学家都会批注说“帝与秦王相狎”。如果是寻常兄妹情深,根本不会强调这句。
5L
没错。譬如说女帝登基后,没有就藩的诸侯除了李存勖,就只有李茂贞。李存勖大家懂得都懂,留下来陪伴女帝合情合理。李茂贞呢?留下来干什么,演燃冬?
57L
也有可能是躲地方监察?
5L
为了躲地方监察,所以留在眼线更多的京城?
59L
玩政治的心都脏,只是女帝的手段比前辈们更加柔和,对臣服的诸侯“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对自己老哥和丈夫也不手软。但因为女帝性格宽厚,其他诸侯在地方上当一富家翁,和乐融融,也算善始善终。
整体来说,在地方上过自己的日子确实更舒服。
0L
也有可能因为李茂贞和妹妹妹夫关系好,自己又没有成家,所以留下来陪着妹妹一家?
L
《和妹夫关系好》
2L?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假如你妹夫是李存勖,你不开心吗?
3L
开心,李茂贞说他开心死了哈哈哈哈。
4L
这个也是骨科的一条论据。根据史书推断,李云昭和李存勖是自由恋爱,两情相悦,做哥哥的一开始都不知道。但几十年相处下来,大舅哥对妹夫的态度一如既往仇视,仇视中带着点嫉妒,这不很有意思吗?
5L
大概这就叫秦晋之好吧,薛定谔的交好。
L
笑死,还真就是秦晋之好。
7L
值得玩味的点还有很多,比如女帝当众喊过哥哥的表字,李茂贞在洛阳没有自己的府邸,女帝还是岐王时和哥哥有过很激烈的争执,但一起出了趟门后好得如胶似漆,十分可疑。他们岐王身份的交接也十分丝滑,反倒是女帝一开始不乐意,后来真香了。
L
显宗陛下还是皇太女时曾经喊过李茂贞“皇父”,虽然不可能是亲生的,但这个称呼似乎能坐实骨科的猜想。
9L
最能坐实骨科猜想的还得是皇陵的布置吧。皇陵的构造草稿一般都会请皇帝本人亲自过目。生同衾,死同穴,女帝和晋王是史书留名的恩爱夫妻,去世时间也相差不远,却没有依照前人制度同穴合葬,而是同茔异穴,即两人埋葬同一座陵寝中,但不在同一个地宫中埋葬。古来只有卑不动尊的说法,皇后不可以打扰先帝长眠,必须另起建陵,但皇帝却可以打扰早逝的配偶。
70L
有道理,按常理来说,应该将后去世的女帝和晋王合葬。
7L
叁个猜想:一是女帝和晋王是表面夫妻,背后不睦;二是显宗是带孝女,不尊重母亲意愿;叁是女帝就是这样安排身后事的。你们选哪个?
72L
看着好像都没有李茂贞什么事啊。
73L
真的吗?要不要上网查查帝陵布置呢?现在女帝的地宫位置,可是离哥哥的墓室更近哦。
74L
啊???
75L
怪的知识增加了。
7L
这也要端水?
77L
臣妾要告发秦王私通皇帝,秽乱后宫,罪不容诛!
7L
楼上你是李存勖转世吗?叉出去。
79L
我说你们真是饿了,什么都吃得下。Lonely问题先不谈,咱先谈谈年纪。女帝和秦王年纪差挺大啊,女帝登基那年,李茂贞得将近四十岁了吧?你们真忍心给女帝配老男人吗?
0L
反正不能比李克用岁造娃更炸裂了。
L
诽谤啊,这是诽谤!李嗣源不是李克用的亲儿子!李克用成婚很晚的。
2L
哦哦,是我搞错了。
3L
四十怎么了?男人四十一枝花。而且想想李茂贞的画像,那时他都多少岁了,看着就像二十五六岁,很显年轻的。
4L
野史记载,女帝和秦王都是名噪一时的武学高手。按照武侠小说的设定,内力越强,越显得年轻。女帝上了年纪后,不也有“容色如昔”的记载吗?
5L
野史最支持的一集。
L
我还是更支持晋王,不为什么,就为他更年轻。就算是从不可描述角度出发,大家也不希望渴求的年纪,丈夫就不行了吧!(暴言)
7L
咳咳咳(差点被呛死)
L
好朴实无华的理由。
9L
没有男人永远二十岁,但永远有二十岁的男人。照你这个说法,女帝应该不断找更年轻的。(憋笑)
90L
你别说,女帝绯闻对象里,确实有比李存勖更年轻的。
9L
你们怎么就认为李茂贞不行呢?(虚弱)
92L
因为他真的年长妹妹很多呀。(诚恳)
93L
民间传闻,李茂贞和李克用是同年出生的,所以他的年纪……④
94L
上面这条也叉出去,不听不听。
95L
没事的。秦王风韵犹存,晋王鲜嫩可爱,女帝只是犯了每个女人都会犯的错。
9L
难绷。
97L
(沉思)你这位女帝,是叫李云昭还是武则天?
9L
大糖笑话+
99L
李茂贞和李存勖确实应该差了一辈。李存勖“命承郑王祧”,如果后人考据的是正确的,那这个郑王应该是唐高祖幼子。而李茂贞和李云昭这里,当时的宗正不知道怎么想的,很别扭。
00L
怎么个别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