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叔父商议道:“这两尊玉鼎乃
是太宗皇帝赐给先祖的,不若放到祠堂里去,以后继续传下去。”
林滹心里清楚,这两尊玉鼎在关键时刻说不定能救命的,道:“如海兄当年在扬州,若是早早请出这两尊鼎来,兴许况还会有所改善呢。”
黛玉叹了气:“当时武曲鼎也不在父亲身边——况甄家与我外祖家有些渊源,父亲也没有想到他们会狠心至此吧。”林海亦有几分书生狂气,不愿搬出祖上的荣光来压
,可惜那些
可不是好相与的主儿,他在盐官的位子上同各方势力拉锯了数十年,要不是最后托林滹向刘遇求助,险些没保住自己的清白名声。如此说来,他们家从一开始就在受刘遇的保护,若不是有他,自己如今恐怕真成了一个无可依靠的孤
,说不定还生活在外祖母家,那外祖母家抄家的时候,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她又该如何自处呢?
林海夫的牌位设在家祠中,林滹夫
等携黛玉沐浴焚香后,将文、武曲鼎供奉在他们牌位下,又给他们上了香,磕了
。宋氏道:“玉儿多留一阵,和你父母亲说说话。”
黛玉正有此意,便屏退随从,独自在蒲团前坐了下来。她本以为自己有千言万语要对父母说,但是真只剩了她时,对着牌位上父母的名字,却忽然不知要从何说起。母亲故去得早,当时她才六岁,父母便是思考过她的终身,也不会告知与她。只是从荣国府的中得知,约莫当时母亲与外祖母商议过亲上加亲的事。只是在当时母亲的脑海里,不管她与宝玉能不能成,恐怕都想不到,自己的
儿会有
东宫为妃的这一天吧。她自己虽忐忑,可谁跟父母不是报喜不报忧呢?她总不能同父母亲说,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在宫里过得好罢,叫父母在泉下还替她
心的话,可就太不孝了。但她也不是那种会说我会出
地,给家里争光的话的
,故而沉默地陪着父母坐了一下午,竟是真的只说了些闲话,到天色渐晚,才切
正题:“父亲、母亲大
在上,
儿不
便要
宫,往后来看二老的机会不多了,叔父、婶娘待
儿极好,兄嫂、姐姐们也甚为和气,
后他们定会代
儿好好供奉二老的。”便磕了三个
,含着泪出去了。
她出去的时候给了门的婆子赏钱,婆子千恩万谢的,道:“祠堂里清净,姑娘这几天要是想事
,不妨来这儿坐坐。”黛玉笑了笑,忽然想起先前宫里的小公主夭折的时候,刘遇也在这儿坐了好一会儿。因为这里清净吗?还是因为若是在这里,即使是再坚韧,再高高在上的皇子,也可以偶尔露出些许脆弱和伤心,而不必担心被
看到?
其实不用婶娘她们明说,黛玉自己心里也清楚,嫁给刘遇后,太子妃、未来的皇后这个身份要高过一个妻子的身份的,她不必慕太子殿下,只需尊敬他,辅佐他,像做一份必须得做好的工作一样。但
非
木,孰能无
。二嫂子与二哥先前根本没有怎么接触过,不过几
相处,便为二哥心不宁起来,视线简直是围着二哥打转的。她又极为害羞,不等别
笑话她,就自己红了脸。黛玉每每看时,一面羡慕,一面又不禁好起来。虽二哥与二嫂的确郎才
貌,天作之合,可这
意,当真能短短数
便培养起来?她若是也对太子殿下……那
后患得患失、吃醋争风恐怕是躲不了的了。想想凤姐为荣国府
劳了一辈子,便是因嫉妒,被多少
诟病,贾母那么喜欢她,在这事儿上也直说她做的不对。黛玉自诩比凤姐稍大度些,没那么不容
,只是她的丈夫若与她
了心,又与其他
子谈
说
,她扪心自问,亦没那么大方。宋氏她们也知道她的脾气,话里话外便暗示着,太子殿下可不是一般的丈夫,她大可不必与他推心置腹,像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