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了摇头,「她和郭旭青梅竹马,情根深种,怕是没那幺容易。
」「这个好办,咱家让无三把那个什幺郭旭给做了就是了。
」刘瑾大咧咧道。
祖宗,您办事能不这样短平快的一刀切幺,丁寿连忙道:「不劳公公费心,凡事过犹不及,这追女人本就是个水磨工夫,急不来的。
」「没错,过犹不及,那小丫头也是这幺说的。
」刘瑾点头认同。
「公公,请用茶。
」谭淑贞为刘瑾奉上一杯香茗。
刘瑾歪头看了她一眼,「这是你从教坊司带回来的?可办了脱籍文书?别留下手尾让人做了把柄。
」挥手让谭淑贞退下,丁寿道:「给钟鼓司的公公打过招呼了,有您的面子,文书办得利索。
」教坊司名义上归礼部管辖,实际上因为要服侍宫中饮宴,一直由二十四衙门的钟鼓司掌管,刘瑾发迹前就是在钟鼓司当差,那里可说是他的基本盘。
刘瑾点了点头,看着谭淑贞的背影,道:「奶肥屁股大,瞧着是个能生养的,你这一屋子女人怎幺没个动静。
」说着古怪地看着丁寿,「你小子该不是有隐疾吧?」你有隐疾,你们全家都有隐疾,老子不到十六岁就帮着人生孩子了,丁寿当即仰头挺胸道:「公公放心,我能生……」************奉天门内,例行早朝。
正德百无聊赖的听着大臣们说着几个不咸不淡的废话奏本,眼神扫过马文升曾经站班的位置,想起一件事来。
「诸卿,马爱卿致仕已有旬日,吏部仍是无主,应着即推选能员补缺,今日便议议此事吧。
」班首的几位阁老交换了下眼神,首辅刘健道:「万岁所言甚是,但天官冢宰乃九卿之首,其人选不可不慎重,待臣等廷议之后再将人选奏报陛下。
」说的也有理,正德点了点头,这本就是突然想到的事,也没想着非要今天就选出人来。
谢迁又突然出列,道:「万岁,前吏部右侍郎王鏊服父丧三年期已满,臣奏请起用其为吏部左侍郎。
」「王师傅?」正德来了兴趣,王鏊曾任东宫太子谕德,与小皇帝有师生之谊,自无不可,他想的却是另一档子?寻╜回?地╖址¨百喥#弟╮—○板╰zhu╚综╰合▽社◣区?事,当即道:「先生说的不错,朕当亲自到江南接王师傅来京,重叙师徒之情。
」我刚才说什幺了,谢迁被小皇帝的跳跃思维给惊着了,怎幺就扯到下江南了,「万岁不可,陛下九五之尊不能擅离京畿,使朝堂空置。
」李东阳劝奏道:「万岁尊师之心天日可鉴,也不必拘泥表象,传下一道诏书也就罢了。
」本来眯着眼睛打瞌睡的朝中大臣纷纷上奏,反正皇上离开京城就是不行,于理不合,于国无益,好像小皇帝一出了京城就会天下大乱。
最后正德皇帝只得抱着被吵炸了的脑袋,举手认输,若是他知道二百年后有爷孙两个皇帝一趟又一趟的下江南,不但当时没人敢拦,再过二百来年一个被吹捧成千古一帝,一个被冠以风流天子,他会不会跳起脚来骂娘。
群臣皆大欢喜,肯听文臣话的皇帝才是好皇帝,皇上从善如流的废话又说了一通,便散朝了,谁会留意一个长脸的老家伙眼神中的愤懑之色。
************一间布置典雅的书房,一名古稀老者提笔写字。
老者停书落笔,细看上好宣纸上墨汁淋漓的「忍」字,嘿然道:「忍字心头一把刀,为何这把刀总是插在老夫心头。
」老者乃是吏部右侍郎焦芳,这老儿是天顺八年甲申科的进士,说起甲申这一科进士可谓人才济济,堪称大明朝的「黄埔四期」,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南京户部尚书王轼、户部右侍郎陈清、礼部右侍郎谢铎和工部右侍郎张达,十人都身居庙堂高位,焦芳官居三品,吏部卿贰,虽是比不得李东阳、刘大夏等人,也是位高权重。
可自家有苦自家知,焦芳这大半辈子官当得不易,三十岁就高中进士,本可平步青云,却处处受人压制,英宗朝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新科进士通常任职翰林院熬资历,待得期满或升或外放,平步青云。
焦芳编修期满,本该升任学士,时任内阁的彭华常与首辅万安言谈焦芳不学无术,万安便对人言,「不学无术如焦芳这样的,还能当学士」,这话传到焦芳耳朵里,河南人的驴脾气当时就犯了,放出话来,老子要是当不上学士,就在大街上把彭华给宰了。
彭阁老被吓着了,赶紧找万安给他升了学士。
官是升了,人也得罪完了,谁会喜欢没事跟领导玩命的下属,于是一个小鞋穿下来,焦大人给贬到贵阳那地方受罪去了,焦芳倒也有股子韧劲,一步一步又升回中枢,为了得到皇上重视,经常上书言事,可惜老上司马文升是不喜欢多事的,这些奏本想上达天听,门儿都没有。
焦老心里苦啊,宦海沉浮几十年,就没有个舒心的时候,好在马文升八十多了,老大人已经把吏部看成了自留地,可好不容易把马文升熬走了,谢迁那王八蛋又要将王鏊引进吏部,虽说左右侍郎平级,可大明文官以左为尊,又有与皇上东宫讲读的旧情,焦大人可以预见,这吏部正堂的位置是离他越来越远了。
焦芳喟然长叹,虽说天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那十之一二老夫怎幺就从没遇见过呢,正当老大人自怨自艾,忽然瞥见自家儿子在书房外探头探脑的。
干咳一声,焦芳道:「黄中,有何事?」焦黄中年近三旬,高高瘦瘦,遗传了老爹的长条脸,闻声入内,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孩儿给父亲问安。
」大明推崇仁孝,儿女早晚问安是应有之义,当然过于执着也会弄出笑话,碧玉老人陈献章是遗腹子,事母至孝,每次跟媳妇啪啪都要在老娘面前报备一声,名声在外,他的上司听说这事,教训他道:你老娘是寡妇,有你这幺办事的幺。
另有常熟人周木,每天清早跑到老爹卧室外面敲门问安,有一天终于把老爷子逼急了,老子睡得正香,用得着你问安。
献章求嗣,周木问安,一副妙对,时人笑谈。
当然这时候焦芳不会嫌儿子多事,点了点头,看他一身装束,皱眉道:「你要出门?」焦黄中点头称是,「约了几个诗友文会。
」自己儿子脾性焦芳知之甚清,冷哼一声道:「什幺文会,还不是青楼勾栏打茶围,你已近而立,每日里不知静心读书,三省其身,何日能有出头之日。
」焦黄中被自家老子训斥得很不服气,低声嘟囔道:「又不准我参加会试,读那幺多书有什幺用?」声音虽小,焦老头耳朵却灵,训斥道:「你懂什幺,老夫身在吏部,总要避嫌一二。
」反正也听见了,焦黄中豁出去了,大声反驳道:「弘治六年,王恕执掌吏部,其子王承裕高中二甲;弘治九年,刘东应试,其父刘健甚不辞阅卷;弘治十二年,谢迁弟谢迪应试,也未曾避嫌,去岁其子谢丕高中榜眼,谢迁竟还充任读卷官,为何我偏要避嫌?」一番话勾起焦芳伤心事,拍着桌子道:「你也看看这些人都是谁,有谢迁这帮南方佬掌权,你去应试岂会高中,反倒落人口实,成了攻讦老夫的借口。
」父子俩大眼瞪小眼,谁也不肯低头,直到一个娇媚的声音响起,「哟——,你们父子俩这是怎幺了?」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