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郁不再与他多说,挥了挥手,军士立刻把那胖子押了下去。
旁边的少年哂道:「一介商贾,也自称家臣。
刘建派来这两人,一个满口大义,愚不可及,一个满口言利,铜臭逼人。
真是可笑。
」「住口。
」少年低下头,「是,父亲大人。
」桓郁道:「吕家的使者也到了吧?让他进来。
」少顷,一个脸色苍白的中年人掀帐而入,他穿武将的皮甲,腰间却佩着一柄镶满珠宝的长剑,脚步虚浮,虽然穿着武服,却更像是一个被酒色掏空身体的贵族纨绔。
他客气中带着三分傲慢,直着身子拱了拱手,开口道:「奉车都尉吕赏,见过桓胡骑。
」说罢一甩衣袖,在席前屈膝坐下。
桓郁抱拳还了一礼,却没有开口。
「想必桓胡骑也知道了,天子昨晚驾崩,逆贼刘建伪造遗诏,登基称帝。
如今满朝文武都已经奉太后诏命,举兵讨贼。
」吕赏笑道:「也是咱们的交情,我这紧赶慢赶赶到池阳,就是怕耽误了你立功——」吕赏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份诏书,抬手在案上摊开,他没有让桓郁跪拜接旨,而是像老友一样随意指点着说道:「太后的旨意,诛刘建者,以一县之地封为侯国,子孙承之。
老桓,你可想好了,这么重的赏赐可是不多。
寻常封侯,除了开国的几个,有多少实封的?无非是食邑而已。
这可是实打实的侯国……」吕赏絮絮叨叨说了半晌,桓郁始终默然无语。
桓焉道:「不瞒吕都尉。
眼下来到池阳的使者,除了吕都尉,还有建太子派来的何司直,甚至连长秋宫也派来了一个治礼郎。
诏书有用传国玺的,有用太后印玺的,有用皇后之宝的。
别人我不知道,反正小侄是看糊涂了。
宫里究竟是个什么情形,我心里一点数都没有。
」吕赏佯怒道:「嘿,小家伙,你难道还信不过我?」桓焉笑道:「小侄不敢。
天子驾崩,群龙无首,太后秉政是天经地义的事,只不过何司直带来的不仅有天子印玺,还有虎符……」吕赏摆手道:「都是那逆贼突然作乱,从宫中抢走的,作不得数。
」「宫里有吕将军的卫尉军,还有期门武士、两厢骑士、殿前持戟、都候剑戟士,又有大司马主事……怎么会被一个诸侯王太子夺走了玉玺虎符?」吕赏脸色有些难看,勉强道:「天子驾崩,大司马哀伤过度,一时不查也是有的。
」「不是我信不过叔叔,只是事关社稷……」桓焉停顿了一下,然后道:「小侄已经派人连夜前往大将军府,毕竟军务之事,还须听大将军的意思。
宫里若是不忙的话,叔叔不如在此休息一晚?」「宫里有什么忙的?刘建一介丑类,跳踉不了多久。
」吕赏打了个哈哈,然后摸了摸下巴道:「霍子孟啊?得,我就等着吧。
老桓,你要耽误了立功,可别怨我。
」吕赏站起身,甩着袖子走了两步,又转身道:「我还得给你提个醒,那帮刀笔吏都是狗娘养的,最不是东西,你要去得晚了,非但无功,说不定还要给你安个观望的罪名。
你可得当心啊。
」说完,这才一摇三晃地离开大帐。
桓焉盯着他的背影冷哼一声,然后转头道:「父亲大人,要不要请那个治礼郎进来?」桓郁道:「你先说说。
」桓焉直起腰,「刘建不成。
虽然拉拢了一班天子旧臣,但倚仗的家奴仆役多是些鸡鸣狗盗之徒,忠直之士岂肯与他们为伍?刘建若想赢,只有一条路:打下永安宫。
只要永安宫还在,刘建的天子之位就坐不稳当。
但永安宫岂是好打的?若能打下永安宫,刘建也不至于放火烧了武库。
论双方赢面,吕氏当占七成,投刘建,犹如灯蛾投火,智者不取。
但投吕氏……」桓焉看了眼父亲的神色,然后说道:「投吕氏的话,虽然太后行事果决,但二百年后族,养出的吕氏子弟尽是些色厉内荏,嚣张跋扈之徒。
吕大司马主持丧事,竟然被人抢走玉玺虎符,堪称天下奇闻,令人骇笑。
而那个吕赏,与父亲大人只是一面之交,行事便无所顾忌,居然放言恐吓。
」桓焉坦率地说道:「儿子也不看好。
」见父亲没有表态,桓焉接着说道:「如今洛都形势一日三变,北军八校尉,虎贲校尉刘箕、中垒校尉刘子骏、屯骑校尉吕让、越骑校尉吕忠已然身死。
射声校尉吕巨君、长水校尉吕戟不见踪影,仅剩下阿附刘建的步兵校尉刘荣,还有父亲大人。
以儿子看来,无论吕氏与刘建谁胜谁负,都将两败俱伤。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恐被他人尽收渔人之利。
而这个渔人,多半就是霍大将军。
待两边斗得精疲力尽,霍大将军很可能就该出兵平叛了。
依我看,霍大将军多半会趁吕氏与诸刘伤败之际,远迎外藩,彻底压服外戚和那些不安分的宗室。
」桓郁一手摩挲着膝盖,没有作声。
桓焉壮起胆子,「霍大将军掌权多年。
若要取而代之,这是唯一的机会。
」「你错了。
」桓郁终于开口,「外人多以为霍子孟是权臣,其实他行事极有分寸。
眼下霍少已经去了羽林大营,看似拥兵观望,但只要太后尚在,霍子孟就不会动吕氏一指头。
甚至出兵保下永安宫也未可知。
」「霍大将军与吕冀并不相睦啊?」「霍子孟深受太后信重。
造太后的反?他狠不下这份心。
」桓焉不甘心地说道:「那我们就在营中等着霍大将军发话吗?父亲大人,机会难得啊。
一旦错过时机,待得尘埃落定,就来不及了。
」「再好的机会也要看清楚再说——莫忘了左武军的前车之鉴。
」「左武军?」桓焉一头雾水,「王师帅吗?」桓郁没有再说,只吩咐道:「去叫那个治礼郎进来。
」「是!」桓焉站起身,一边莞尔道:「赵皇后居然也派了使者,着实好笑。
太后尚在,哪里能轮到她说话呢?」桓焉刚要举步,忽然外面一阵惨叫,接着一片大乱。
桓焉抢步出了营帐,只见帐外已经火光冲天,营盘东北角几处营帐都被大火吞噬,几名骑手正在火光中不断冲杀。
其中一名大汉盘马弯弓,弓弦响处,将奔逃者一一射杀。
还有一名头戴高冠,身着儒服的文士,他手中提着长剑,赤着双臂,双袖绑在肘间,此时正纵马而起,犹如苍鹰搏兔一般,将一名逃跑的武将斩落马下。
桓郁治军极严,为了防止营啸,入夜之后军中便实行宵禁,此时外面虽然大乱,军中依然静悄悄的。
被惊醒的军士们各自握住兵刃,但没有主将的军令,没有一个人走出营帐。
着火的两处营帐都是客帐,彼此相距百余步,用木栅与胡骑军的大营隔开,分别住着刘建和太后的使者,但此时那些权贵、名士就像猎物一样,被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逐一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