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行事,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
同月,袁崇焕在督师府中,面对着复杂的局势,决定采取更为灵活的策略。他深知,与毛文龙的直接冲突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动荡,因此他选择了一种更为微妙的方式,来处理与毛文龙的关系。
他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将领徐琏,携带着火炮和器械前往东江,表面上是为了加强毛文龙的防御力量,实则是为了传递一个信号:袁崇焕愿意与毛文龙合作,共同对抗后金的威胁。徐琏的船只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航行,载着不仅是军事物资,更是袁崇焕的策略和期望。
然而,毛文龙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当他见到徐琏时,怒气冲冲地责骂,认为这是袁崇焕对他权威的又一次挑战。但毛文龙毕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知道在这个时候,与袁崇焕的合作对于抵抗后金同样重要。因此,尽管心中不满,他还是派出了自己的部下熊万祥,随徐琏返回,商定在旅顺海域之北的汛口与袁崇焕会晤。
消息传到袁崇焕耳中,他立即做出了反应。尽管他已经出海,准备前往约定的会晤地点,但得知毛文龙改变主意,要求在宁远督师衙门相会时,他毫不犹豫地调转船头,驰还宁远。这一举动,既显示了他对毛文龙的尊重,也体现了他解决问题的诚意。
在宁远督师衙门,袁崇焕以宾客之礼接待了毛文龙。他安排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准备了丰盛的宴席,以示对毛文龙的尊重。然而,毛文龙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谦让,他的傲慢态度,让袁崇焕的心中更加坚定了一个决心:必须采取措施,解决毛文龙的问题。
会晤的过程中,两人的交谈十分简短,只是「一二语而别」。袁崇焕试图通过这次会晤,了解毛文龙的真实想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毛文龙的态度,让他意识到,仅仅通过和平的方式,可能难以达成目的。
在送走毛文龙后,袁崇焕独自一人回到了书房。他站在窗前,凝视着远方的海面,心中充满了思考。
这次会晤,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却让袁崇焕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思考如何在这个微妙的权力平衡中,找到一个既能维护自己权威,又能确保辽东稳定的解决方案。而这一切,都需要他更加谨慎和精明地布局。
在宁远的督师府内,袁崇焕与毛文龙的会晤虽然简短,却充满了深意。两人的对话虽然只是「一二语而别」,但彼此的心思都已昭然若揭。袁崇焕意识到,要想彻底解决毛文龙的问题,必须采取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因此,他提议再次会晤,地点选在旅顺双岛,一个更为隐蔽且便于双方坦诚交流的地方。
袁崇焕让诸总兵留守宁远,自己则带着尚方剑和督师印出海。尚方剑象征着皇帝的权威,督师印则是他权力的象征。他选择在五月二十九日这个吉利的日子抵达双岛,希望这次会晤能够带来转机。
袁崇焕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忧虑。他知道,这次会晤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辽东的安危。他必须谨慎行事,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
六月初一日,毛文龙如约而至,登上了袁崇焕的船只。袁崇焕也按照礼仪,亲自前往毛文龙的船上拜谒,显示出他对毛文龙的尊重。两人的会面充满了仪式感,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双方都能保持面子和尊严。
袁崇焕首先开口,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诚恳和期待:「今辽东海外只本部院与贵镇二人,务必同心共济,方可结局本部院历险至此,愿相商为进取计。军国大事,在此一举。本部院有个良方,不知患者肯服此药否?」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毛文龙的期望。
毛文龙听后,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文龙海外人耳,也有许多功,只因小人之说,钱粮缺少,又无器械、马匹,不曾遂得心愿。若一一应付,要帮助成功也不难。」他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去功绩的自豪,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他没有直接拒绝袁崇焕的提议,但也没有完全接受,而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顾虑和条件。
两人的对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和,但暗流涌动。袁崇焕的「良方」和毛文龙的「许多功」都暗示了他们各自手中的筹码和底线。袁崇焕希望通过这次会晤,能够说服毛文龙接受他的计划,共同为辽东的安危出力。而毛文龙则希望通过这次会晤,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实现自己的抱负。
两人的对话虽然简短,但意义深远。袁崇焕以宾客之礼送别毛文龙,毛文龙也以礼相还。尽管双方在表面上保持着礼貌和尊重,但彼此的心中都清楚,这次会晤只是他们博弈的开始,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
袁崇焕站在船头,目送毛文龙的船只渐渐远去,他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次会晤虽然未能达成实质性的协议,但却为他提供了一个了解毛文龙的机会,也为未来的策略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随着会晤的深入,袁崇焕与毛文龙之间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在双岛上,袁崇焕告辞时表现出了一种礼貌而又坚决的态度,他吩咐说船上不便张筵,这不仅是出于对船上空间的限制考虑,也是为了保持一种军事上的警惕和独立性。
毛文龙虽然心中不悦,但仍然表现出东道主的风度,他在岛岸上置了帐房,邀请袁崇焕就宴。帐房内,灯火通明,宴席上摆满了各种佳肴美酒,但宴席上的气氛却并不轻松。毛文龙在席间似乎对袁崇焕有些不屑之色,这种微妙的情感变化,让宴席上的每一刻都充满了紧张和不确定。
袁崇焕在宴席上宣谕道:「皇上圣,与尧舜汤武合为一君,当勉尔疆场。」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和忠诚,同时也在暗示毛文龙,作为臣子应当以国家的安危为重,尽忠职守。然而,毛文龙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反而强调了先帝熹宗对他的恩遇,这不仅是在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也是在暗示自己的地位和功绩,以及对当前政治局势的不满。
接着,袁崇焕又询问毛文龙的方略,试图了解毛文龙的真实想法和战略计划。毛文龙回答说:「宁远兵马俱无用,止用东江二三千人,藏之隐处,把火可收全功。」他的回答充满了自信,甚至有些轻蔑,似乎在表明自己只需少数精兵,就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种回答无疑加剧了宴席上的紧张气氛,也让袁崇焕对毛文龙的真实意图产生了更深的怀疑。
宴席一直持续到夜里二更才散。在这个漫长的夜晚,两位将领的对话和交锋,不仅是一场智力和策略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忠诚、权力和未来的深刻探讨。宴席结束后,袁崇焕和毛文龙各自回到了自己的船上,但他们的心中都明白,这次宴席上的每一次对话,都可能成为未来决策的关键。
袁崇焕站在船头,望着夜色中的海面,心中充满了沉思。
六月初二日,随着晨光初照,毛文龙邀请袁崇焕登岛,东江的将士们以及一些女真、蒙古的夷丁依次前来叩见。这本是一场展示东江军事力量和多元联盟的仪式,但袁崇焕却敏感地注意到,身边的兵丁大多姓毛,这让他心中生出了不快。他立即将这些兵丁斥退,这不仅是对毛文龙家族势力的一种警觉,也是对军中纪律的一种维护。
随后,袁崇焕与毛文龙讨论起军务,提到了受节制、更定营伍、设置道厅等事宜。这些话题都关系到军队的改革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但毛文龙似乎并不关心这些,反而一味痛骂阎鸣泰、武之望二人。袁崇焕听在耳中,却认为这是在暗指自己,心中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