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悲惨至此……毫无疑问地,这同时亦是新时代将来临的序幕。
大英与美国很快就会接着做出同样的武力展示,抑或直接将那股力量投入前
线吧。
如此一来,也就不必对这场败北耿耿於怀──想必齐娜儿也会理解的。
「发出军级命令,安那托利亚军参谋长『姬拉』中将传令,全军即刻放弃战
线,尽全力逃往伊拉克领土。」
「中将阁下,虽然我等濒临极限,上将的部队仍然可以确保叶尔温以西的战
线啊……」
「没用的。我军无法补充制空兵器,一旦俄军那些飞船补给完毕,反而会导
致更惨重的损伤。这已经不是战争……而是屠杀啊。总之,多救一个是一个。快
去。」
「是、是的……」
──人事已尽。
预期外的空中战力打乱了第二军团联伊拉克迫降亚塞拜然之计划,支撑军
团的五个机甲旅就有四个毁灭於空舰战斗群的远程打击之下,仅有最接近占贾的
先头部队倖免於难。然而占贾集结了亚塞拜然力军和大量民兵,土军虽然在部
队质量上佔优,攻势始终无法突破。当后方残存兵力开始遭到俄军空降部队的扫
荡,露苏丹中将决定放弃战事,率领全军抛下重型武器急撤退至南方国境。
第二军团溃逃后不久,第一及第三军团亦放弃战斗望南方撤退。罗斯托夫军
展开追击,亚美尼亚民兵亦在土军撤退路线上数度设伏,导致部分土军单位被迫
以殿军之姿进行绝望的战斗,并覆灭或投降於稍后赶上的追兵。值得土军庆幸的
是她们在佔领佈下数量可观的地雷,虽然在匆忙撤退中有不少部队误炸身亡,
却也导致罗斯托夫军的追击明显受阻,仅有少数部队顺利对败逃的大军咬上几口。
第四军团的撤退情势最为险峻,她们前有大批俄军、后有亚美尼亚军作怪,
又为了掩护友军而远离佈雷,因此当军级命令传达下来时各部指挥官皆面色铁
青。尤其是当她们力北移后对南方控制道路迅速减少,要想全身而退根本是不
可能的事情。大部分部队在接获南撤命令后仍试图突围,投降於俄军的部队却是
越来越多,亚美尼亚正规军及民兵的激烈反抗更是让她们动弹不得。此处顺利突
围至伊拉克境内的土军竟凑不成一个营,绝大多数丧失了士气而投降。
战斗开始的四十六小时后,土军已全面南撤至亚美尼亚和亚塞拜然南部,逾
半部队进入伊拉克大不里士求庇护。伊拉克官方表示收容「迷失的土耳其人」
乃是出自於人道因素,希望俄罗斯及两亚政府能够谅解。
土耳其断然放弃佔领的举动让库塔伊西方面吃了记预料内却又感到意外的
惊,负责督导围攻计划的叶廖缅科少将有股认识但不太亲的朋友中了乐透的
微妙感。
乐透大奖是种让人确信机率不是零、但基本上没有人认为真的会降临在自己
身上的东西。无法期待的大奖实现於眼前是相当令人振奋的事情,奖落友家
则免不了一番尴尬:是要接近对方好期待鸡犬升天?还是逼自己安於一个言不由
衷的现状?
换成当前情势则是──趁机开启伊拉克战场?抑或继续将焦点放在安那托利
亚?
不管选择哪一条路,共通点在於防守范围将大幅延伸。
伊拉克目前只对叙利亚宣战,开战与否的导权仍然在於俄方,理想状态为
保持零冲突的暧昧关系直到安那托利亚封锁作战成功。但是,如果能善用两亚盟
军甚至是对大不里士垂涎三尺的伊朗、同时打击土耳其与伊拉克,那么通往耶路
撒冷的路程将会短缩许多。
无论如何,巴尔干半岛情势尚未稳定,兵力有限的现在必须审慎思量才行。
西亚战事爆发的三年前,土耳其国内一支由政府扶植的极右派组织「青年救
国军」正式解散。表面上的理由是受人民爱戴的安卡拉政权已经「完成」,私底
下则是由於此一组织的中心思想和中央政权渐行渐远,安卡拉方面为防青年救国
军成为下一个库德工人党而进行的整肃。重要干部遭到暗杀、决策层作用顿失,
该组织纵然不满也只能仰天长叹。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官方记录中确实有某几位大头将此组织拿来与库德工人
党相提并论,这对救国军成员无疑是种污辱──替祖国驱赶库德族出境、和库德
族相关激进组织明争暗斗长达六十年的,正是她们这些热爱土耳其母亲的民族
义分子。
无论如何,这股武装力量瓦解已成定局,中央亦不愿她们再度坐大。一些激
进分子的抵抗遭到军方强力反制,大多数接受招安的成员则被打散到各地机关担
任文职,近半数成员仍持续受到监视。
实质上分崩离析的成员们当然对这种结果颇有微词,然而在众人怨气爆发以
前,来自俄罗斯的开战宣言早一步席卷而至。前青年救国军只好暂且把和祖国之
间的爱恨纠葛放到一边,齐心抵抗那进入备战姿态的黑海强者。
就在和内政部大楼比邻的安卡拉三军总部内,一位遭到祖国背叛仍为其处心
积虑的年轻文官,正背负着几乎令人窒息的罪恶感置身战情室。
安那托利亚军。
集结国内最具威望的将领团、最优秀的参谋群、长年镇守边境的实战部队─
─本国最精锐常备军。
这样的一支部队在战争之初即迅速攻陷亚美尼亚,然而此一胜果只能说服对
战争深感不安的民众,无法让忧国忧民的低阶文官对未来燃起一丝信心。
这是因为世俗派和教权派长久以来的政治角力崩坍了。
几个安卡拉政权下来,虽然几乎可以说是落实了教权派的作风,但是支撑着
土耳其国防武力的仍然是世俗派。原因很简单,教权派对於富国自有一套,论及
强兵,这可是不西化不行。握紧政权的教权派倒也不是傻瓜,她们给予以民族
义为号召的军人十分丰厚的待遇,但剥夺这些人的涉政权,双方各取所需,井水
不犯河水。至於眼见基层都被收买的世俗派将军们,就算再怎么反对政教一也
拿教权派没辄。
相较於政教分离的困难度,要想瓦解世俗派简单多了,那就是把世俗派集大
成的核心──安那托利亚军派出去紮实地打一仗。
胜负不重要,重点是让安那托利亚军陷入泥淖,再以政治操作抹杀这支部队。
如此一来就算对外情势没紧急到全国动员,也能将事先准备好的后备部队常规化,
取而代之竖立起教权派国防军的旗帜。
一旦教权化从里到外彻底落实,她们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