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已经变成了明亮的红色。她的白大褂下,衬衫腋窝处有一小块色的湿痕。而她的整体温度也上升了一个程度。
我微笑,摘下手套。
“第一组数据采集完成。”我说,“下次实验,我们测试更确的刺激点。”
她没看我,只是低整理袖
,但她的指尖在微微发抖。
“不过你的体温倒是升高了一些,看来你昨晚休息的不错,不要经常熬夜,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我调笑着说,然后看着她的耳朵更红了。
我关上设备,把热成像图保存下来。文件命名:“q__001”。
(q=张启蒙,=un,001=第一次实验)
晚上9点
张启蒙坐在实验椅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落在墙上的挂钟上。她的白大褂扣到最上面一颗,但领微微敞开,露出锁骨的一小片肌肤。
“现在继续‘触觉对认知效率的影响’。”我调整着设备,语气平静,“不过,这次要测试更确的刺激点。”
她点点,呼吸比平时略快了一点。
“先测指尖。”我说,拿起细丝轻轻划过她的食指指腹。
她的睫毛颤了一下,但表没有变化。
“有感觉吗?”
“有。”
我记录数据,然后换到手腕内侧——她的呼吸微微
停滞,皮肤泛起一层细小的皮疙瘩。
“这里呢?”
“……有。”
继续向上,肘窝——她的手臂肌轻微绷紧。
“嗯。”
接着是上臂内侧——她的手指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
“……”她没回答,但喉咙滚动。
我微笑,继续记录,然后换到肩膀、后颈……
“接下来是腰侧。”我说,手指捏着单丝,轻轻贴上她的衬衫下缘。
她的呼吸明显变快,但没躲开。
“有感觉吗?”
“……有。”
“这里比手腕敏感?”
“嗯。”
我继续向下,隔着衬衫划过她的肋骨下缘——她的腰轻微一缩,但很快强迫自己放松。
“这里呢?”
“……更敏感。”
最后,我换到她的大腿内侧——她的腿猛地绷直,脚跟微微抬起。
“这里最敏感?”
“……是。”她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一度。
我放下单丝,假装思考:“奇怪,你的敏感度分布和文献不太一样。”
“哪里不一样?”她问,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按照统计模型,大多数最敏感的是指尖和嘴唇。”我翻开一篇论文,指着图表,“但你的是……大腿内侧。”
她的耳尖红了,但语气仍然冷静:“个体差异。”
“可能是。”我微笑,刚刚我的一系列话语纯属放,涉事
一点的都知道大腿内侧很敏感,不过我还是保存数据
文件名:“q__002”。
“接下来我们要对非传统接触区域进行“度测试”
“现在测试这些区域的生理反应。”我调整摄像,“还是老规矩,保持放松。”
她点,但指尖捏紧了实验椅扶手。
我戴上医用手套,指尖轻轻贴上她的手腕内侧——热成像仪上的温度曲线微微上升。
“正常反应。”我记录,然后换到肘窝——温度+1.2c。
接着是上臂内侧——温度+1.8c,她的呼吸变重了一点。
“这里反应更强。”我语气平静,像在讨论数据。
她没说话,只是微微咬住下唇。
当我换到腰侧时,她的r曲线猛地跳了一下——皮肤电导率上升,意味着出汗增
加。
“这里很敏感啊。”我轻声说,手指没有离开,反而轻轻画了个小圈。
她的腰猛地一缩,但很快强迫自己静止。热成像仪上的橙色区域扩散,温度+2.3c。
“学姐?”我假装疑惑,“你的生理反应比预期强,是哪里不舒服吗?”
“……没有。”她的声音比平时软了一点。
我继续,指尖滑到肋骨下缘——她的r曲线剧烈波动,热成像仪上的温度+3.1c。
“奇怪,这里的敏感度比膝盖内侧还高。”我皱眉,像在分析数据,“理论上不应该……”
她的胸微微起伏,衬衫领
泛
,但表
仍然努力维持冷静。
“可能……实验室的空调有点热。”她说。
有点好笑,昨天还说冷呢,可空调一直都是用来维持室温的,这借也太蹩脚了,不过我没有揭穿她,只是笑了笑。
“也可能是样本特殊。”
实验结束后整理设备时,她突然开:“……下次实验什么时候?”
我假装思考:“后天?还是同样的项目,不过会加一组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
“嗯,测试‘语言刺激’对触觉敏感度的影响。”我翻开程本,“比如,在你被触碰时,我会念一些词汇,观察你的生理反应变化。”
她的睫毛轻轻颤了一下:“……什么词汇?”
“中词和
感词,随机分配。”我合上本子,“比如‘数据’和‘……触碰’。”
她的喉结滚动,但最终只是点:“好。”
走出实验室时,她的步伐比平时快了一点,白大褂下摆轻轻晃动。
我看了眼热成像仪最后捕捉的画面——她的腰侧和大腿内侧仍然泛着淡淡的橙色,温度还未完全降下来。
文件名:q_hr_003。
......
晚上十二点
张启蒙向我发了一张照片,是实验记录,上面写着她的皮肤电反应(r)在腰侧的数值远超正常范围,我在报告里标注:“需重复验证。”
“怎么了?”
“明天晚上实验室没,可以再测一次。”
“好”
......
实验第三天,晚上8点15分
张启蒙坐在实验椅上,胸前贴着无线心率监测仪的电极片,导线连接着电脑屏幕。
她的表很平静,但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频率比平时略快。
“今天测试‘认知压力下的生理反应’。”我调整着软件参数,语气平淡,“我会朗读一些文字,你只需要听,不需要回应。”
她点点,目光落在屏幕上自己的心率曲线上——“71p(次/分钟)”,完全正常。
我翻开一本心理学论文,用平稳的语调念道:“根据nnr的作
条件反
理论,正向强化能显著提高行为频率……”
她的心率稳定在70-75p,呼吸均匀。
我翻到下一页,语调不变,但内容变了:
“当手指进湿润的腔道时,受试者的心率平均上升32%,伴随瞳孔扩张……”
“嘟——”,屏幕上她的心率猛地跳93p。
她的睫毛颤了一下,手指攥紧实验椅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