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摇摇欲坠。更多小说 ltxsba.me地址发布页 wkzw.e
前言: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流淌过许许多多朝代,每个朝代的开始与结束,
都是历史最震撼的时刻。
明朝末期,腐败不堪。万历和天启时代长期积累下来的诸多弊政,明朝如今
已到了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
自崇祯元年起,天灾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
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
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与起义,弄得崇祯处处受制并焦急万分。
在中原数省范围内流窜奔袭经年的陕西农民军突然挥师南下,出其不意地一
举攻克明朝中都凤阳,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掘朱元璋祖辈之明皇陵
并焚毁之,熊熊大火和弥天烟雾持续了数之久。随后,朝廷匆忙调集各省
兵
八万余在中原地区进行会剿。八月,洪承畴负责督剿西北,卢象升负责督剿东
南,剿灭农民军之战事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十月初,崇祯帝走出了令他
的自尊十分难堪的一步。
崇祯八年,1635年,崇祯第一次下罪己诏。
「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遂
致虏猖寇起。夫建州本属我夷,流氛原吾赤子。若使抚御得宜,何敢逆我颜行。
以全盛之天下,文武之多,无奈夸诈得
,实功罕觏,虏乃三
,寇则七年。
师徒露,黎庶颠连。国帑匮绌而征调不已,闾阎凋攰而加派难停。中夜思惟,
业已不胜愧愤。今年正月,复致上皇陵。祖恫民仇,责实在朕。于是张兵措饷,
勒限责成,伫望执讯歼渠,庶几上慰下对。又不期诸臣失算,再令溃决猖狂。甚
至大军辱于小丑,兵民敢于无上。地方复遭蹂躏,生灵又罹汤火。痛心切齿,其
何以堪!若不大加剿除,宇内何时休息!已再留多饷,今再调劲兵,立救元元,
务在此举。惟是行间文武,主客士卒,劳苦饥寒,切朕念,念其风餐露宿,朕
不忍安卧宫;念其饮冰食粗,朕不忍独享甘旨;念其披坚冒险,朕不忍独衣文
绣。兹择十月三避居武英殿,减膳撤乐,除典礼外,余以青衣从事,以示与我
行间文武士卒甘苦相同之意,以寇平之为止。文武官也各省察往过,淬励将来,
上下修,用回天意,总督总理,遍告行间,仰体朕心,共救民命。密约联络,
合围大举,直捣中坚,力歼劲寇……」。
执政初期掉魏忠贤的崇祯,虽勤勉想要励
图治、重振山河,可偏偏明朝
到了他手里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彻底的烂摊子了。朝上,空对着群臣晃着手板,
底下的群臣往往只是一片沉默啊。
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不生。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
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
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中原大地、赤野千里、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仍旧粮催科、
盘剥百姓,多处地方亦然民怨沸腾、柴烈火、一触即燃。
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农民起义首先
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
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因势坐大,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
断发。关外的满清也不断侵扰内地,抢掠
畜无数。
崇祯十年,1637年,崇祯第二次下罪己诏。
「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
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
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
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抚按之荐劾失真,要津之毁誉倒
置。又如勋戚不知厌足,纵贪横了京畿。乡宦灭弃防维,肆侵凌于闾里。纳无赖
为爪牙,受民之投献。不肖官吏,畏势而曲承。积恶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
小民,谁能安枕!……」。
皇太极几次避开山海关绕道关,几乎没有遇到什么真正的抵抗。所到之处
无不是攻城拔寨、连战连胜,掳虐畜数十万计。如此
况下,明朝的兵部尚书
亲自领军也不敢抵抗,只敢尾随清军,你进我退,你退我回。
朝廷腐败,天灾祸,东北有大清虎视眈眈,四处有不断冒出的农民起义军,
崇祯每天都活在担惊受怕、一惊一乍的子里,身心疲惫。
朝廷内部的长期腐败,群臣们如同一盘散沙一样,消极疲软的度着子。
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铺满地,烟已断绝,行
稀少。
数千里地内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仅存四周围墙,一眼望去都是
杂丛生,听不见
鸣狗叫,看不见一个耕田种地之
。
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各位王公大臣,崇祯帝便在宫中大作佛事
来祈求天下太平。朝堂上,君臣常常忍不住痛哭一片。
崇祯帝勤政到为处理公文彻夜不眠。一次,他去慈宁宫拜见宫中最有威望的
刘太妃时,竟然坐着睡着了,刘太妃命拿来锦被给崇祯盖上。崇祯醒来后苦涩
地说,为处理公文,召见群臣他很少能休息,已经两夜未眠,说罢与刘太妃相对
落泪。
崇祯帝越来越疲力尽了,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商讨国事,晚
上则在乾清宫聚会神看奏章,遇到军
紧急时便连续几昼夜不能休息,忧心仲
仲、心急如焚。
崇祯帝不甘心呐,想要挽救自知难以挽救的大明朝,然而格和能力上的欠
缺和不足。尽管多么地勤政也收效甚微。接受的本就是一个烂摊子,什么芝麻绿
豆的小事都来烦他。崇祯又心
多疑,枉杀诸如袁崇焕等国之栋梁。
崇祯帝在和谈与战之间左右举棋不定,下不定主意,内心想要议和,却又怕
丢了面子。议和在崇祯看来是一件非常丢的事
,但对于缓解明朝军事压力争
取喘息时间却是大大有利的。但崇祯的眼光并没有那么远见,也许是太年轻了吧。
内阁辅臣连连更换,崇祯喜欢逃避责任,死要面子。一旦出了什么事,一
脑把责任推卸给大臣。于是边事持续糜烂下去,没有什么大臣愿意为他全力的工
作了。崇祯个的心思和大臣们的心思互相倾轧在一起,宝贵的时间终于在各种
推诿和拖延中一点一滴的消逝。
崇祯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