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失败了。
吴三桂,辽东籍,武举出身,崇祯十二年(1639)底任明辽东总兵官,在辽东专擅一方。(1644)三月被明廷封为平西伯。三月初六日,明廷鉴于李自成农民军向京畿地区胜利进军、北京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令吴三桂入援京师。吴三桂接到命令后,虽兵发京师,但行师迟缓,十四日抵丰润(今河北丰润县)时闻京师失陷,即返师山海关。不久,他接到李自成的劝降信,心中犹疑未决:他一方面因缺乏粮饷,兵力也不足,不足以和农民军对抗;另一方面因在辽东拥有大量田庄和财产,担心投降农民军会丧失自己拥有的势力和地位。当他权衡再三,决定自率精锐赴北京投降时,得知爱妾陈圆圆被农民军将领刘宗敏霸占的消息,便以此为由与农民军公开作对。二十七日,吴三桂看到农民军大举进攻山海关的迹象日益明显,派副将杨坤等携书信向清摄政王多尔衮」乞师「,书中要求与清合师抵北京,」灭流寇于宫廷「,并给其土地、财帛作为酬答。多尔衮接信后,立即复信说清军南下的目的要代明统治中国,如果吴三桂降清,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吴三桂在收得复信时,农民军的大队人马已逼近山海关,此时已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了,立即表示降清。吴三桂降清,为清廷打开了逐鹿中原的厦门,为其最后夺取全国铺平了道路。
山海关之战后,李自成败归北京。崇祉十七年(1644)四月二十七日,他从德胜门入东华门,原明廷一些官吏上表劝进,大将刘宗敏也说:」若不正大位,即求还关中,不可得也「。李自成决定从速登基。二十九日上等,他在明皇宫武英殿内即皇帝位,接受群臣的朝贺。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追尊七代祖妣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但这个匆忙的即位仪式实质上也是一个告别仪式。因为当时北京城内严重缺粮,明朝残余势力待机而动,城外又没有援兵,加之清兵和吴三桂军正在穷追不舍,于是李自成决定暂留几千农民军守城外,其他束装待发。次日五更,他率领农民军出了阜城门,奔驰在回陕西的路上,永远地离开了北京这座宏伟壮丽的古都。李自成离京后,北京又回到了明朝官僚地主手中。两天后五月初二日,摄政王多尔衮在数万名清兵的簇拥下进入北京,并居武英殿称制,开始了清廷对北京的统治。
李自成率领农民军离开北京、返回陕西时,曾携带明崇祯太子同行。刚出北京,即遭到吴三桂的袭击,太子走失。于是,京师内外流传吴三桂拥太子入都的谣言。崇祉十七年(1644)五月二日,原明官吏立崇祯牌位于午门哭临,并忙备车驾仪仗出朝阳门迎接太子。不久,有数万骑兵到来,臣民仰视,却是清摄政王多尔衮。正在惊愕间,清兵已大队入城。次日,故明官吏决定改换门庭,上表劝进多尔衮为帝。劝进表虽成废纸,但多尔衮看到明官吏肯忠顺清朝,于是着意笼络和留用明朝大小官僚。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按帝礼为崇祯发丧,谥崇祯为怀安端皇帝;地方官吏归顺者晋级,抗拒者予以严惩;明宗室来归者,不夺王爵,继续享有特权;安抚百姓,废除明末三饷加派;继续镇压农民军,派平西王吴三桂、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率兵兼程追剿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这就使刚入关的清统治者很快取得了京畿一带官僚、地主的支持,北京的形势也得到了初步的稳定。
多尔衮入据北京后,认识到要维护满族贵州的统治,除了笼络、控制和利用汉族地主阶级外,就必须充分依靠八旗武装作为统治工具。为此,他把南城作为民居,尽圈东、西、北、中城为八旗营地,并使八旗按方位分讯驻守,以环拱紫禁城池。各旗在京城驻守的范围如下:左翼-镶黄旗在安定内门,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右翼-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城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
崇祯十七年(1644),清廷定都北京后,设立了步军统领(或称九门提督),以统辖满、蒙、汉八旗步军营及九门官兵,同时兼管巡捕二营(南北二营)事务。顺治十六年,清廷又添设巡捕中营,隶步军统领麾下。至此,步军统领的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崇祉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日,摄政王多尔衮在给故明内外官民的谕旨中下令:」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是为剃发令。汉人的习俗,原本是将头发束在头顶;而满人的习俗,则是在头发中间编成发辫,垂于脑后,周围剃去。强制汉人剃发,改变民族习俗,实质是要在精上征服汉人,自然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二十四日,多尔衮鉴于清统治尚未稳固,宣布收回成命,允许汉人照旧束发。顺治二年(1645)六月十五日,清廷在消灭了南明福王政权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已经稳固,再次颁布剃发令。宣布自布告发出后,京城内外军民限十日内剃发,各省军民自部文到日起也限十日内剃发。剃发令措词极其严厉:」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但是,这不仅没有吓倒大江南北的汉民,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情绪。广大农民、工商业者,有气节的士大夫和中小地主、总分官僚豪绅,都坚决反对剃发。此后,随着清军的逐步深入,江南各地更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剃发斗争。
崇祯十七年(1644)四五月,当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以及清兵入据燕京的消息传到南京时,陪都南京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明在南京的地主、官僚和军阀为了逃避彻底覆亡的命运,议立新君。以马士英为首的实力派以武力相威胁,拥立明宗之孙、福王朱由崧。五月初三日,福王监国于南京,南朝政权由此建立。五月初五日,福王政权以马士英、史可法等为东阁大学士,分江北为四镇,由总兵刘泽清、高杰、刘良佐和靖南伯南得功分别驻守淮安、泗州(今安徽泗县)、临淮(今安徽凤阳临淮关)、庐州(今安徽合肥),以屏障南京,防范农民军的进攻。
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定都北京后,满族贵族统治集团强制推行圈地、缉逃人、剃发、屠城等民族奴役、民族压迫的措施,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一场持续的、广泛的、有组织的民族抵抗运动。其中,一部分明朝遗民和其他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标榜」君亲之尊「、」华夏之防「,打着恢复」大明江山「的旗号,披发跣足,奔走呼号,掀起了重要波澜。这就是清初历史上著名的复明运动。随着反清斗争的深入,复明运动的目的有很大不同:一部分地主、官僚哭祭崇祯,声称要相随高皇(明太祖),恢复朱明皇的统治;另一部分地主缙绅、士大夫不是一般地倡言封建纲常、死心塌地忠于一家一姓、眷恋明朝统治,而是首先在于反对满族贵族统治集团的民族奴役和民族压迫措施,恢复汉族地主的统治。
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十一日,摄政王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等定议,应建都燕京,派遣辅国公吞齐喀等携奏章迎驾。七月初八日,顺治帝在告上帝文中宣布:接受多尔衮的奏请,」迁都定鼎,作京于燕「。八月二十日,顺治车驾自盛京启行,九月十九日至京师,自正阳门入宫。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江南金坛」削鼻班「参加抗清斗争。明代,江南的地主豪绅称其家内奴仆为」鼻头「,任意驱使,横加挞罚。明末,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这些家内奴仆也起而反抗地主豪绅。他们为了洗刷」鼻头「的侮辱,自称为」削鼻州「。清军南下后,」削鼻班「也加入到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洪流中。金坛彭氏奴仆,」削鼻班「首领潘茂、潘珍自称主帅,聚集数万人,于顺治元年五月攻下金坛县城,接着又进攻附近州县,屡败清军,扰得清统治者不得安宁。次年,清昂邦章京哈哈木亲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