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带,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为这位英雄的归来而欢呼。
袁崇焕骑着高头大马,身着戎装,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他的身后,是一队队威武的广西狼兵,他们的步伐整齐划一,气势如虹。穿过山川坛和天地坛之间的道路,队伍如同一条长龙,缓缓地向内城前进。
正阳门下,王承恩率领着一群臣工早已等候多时。他们身着朝服,态庄重,等待着袁崇焕的到来。当袁崇焕的身影出现在视野中时,王承恩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迎上前去,恭敬地行了一礼。
”袁督师,皇上有旨,命您本月十四日,皇上在建极殿后的平台召见群臣,您也要到。”王承恩的声音清晰而有力。
”袁崇焕遵旨。”袁崇焕回答得毫不犹豫,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
”袁督师,您先在北京城休息几天,养好精气。”王承恩关切地说。
”谢谢,王公公的关怀。”袁崇焕微微颔首,表示感激。
道路两旁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们,他们的欢声笑语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好地张望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士兵,妇女们则交头接耳,议论着袁崇焕的英雄事迹。士兵们虽然沉默,但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袁崇焕的敬仰和信任。
袁崇焕的心中充满了温暖,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也知道,有了这些百姓的支持,有了皇上的信任,他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夜幕降临,北京城的灯火渐渐亮起,袁崇焕和他的广西狼兵在城中的营地安顿下来。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故事,谈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而袁崇焕,则静静地站在营帐前,望着星空,心中默默许下誓言:他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大明江山,守护这些百姓,不负皇上的重托,不负百姓的期望。
七月十四日的清晨,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建极殿的平台周围已是一片繁忙。朝臣们身着朝服,按照品级排列,他们或低声交谈,或静默沉思,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重要召见。建极殿的宏伟建筑在晨光中显得庄严而肃穆,飞檐翘角上挂着的风铃随风轻响,为这紧张的气氛增添了几分宁静。
平台之上,早已布置妥当,御座空置,等待着皇帝的驾临。四周的宫灯尚未熄灭,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照亮了大臣们期待而庄重的面庞。内阁的四名辅臣李标、钱龙锡、周道登、刘鸿训站在前列,他们的表情凝重,彼此交换着目光,似乎在传递着对今日召见的重视与期待。
袁崇焕站在群臣之中,身着戎装,银甲熠熠生辉,彰显出他大将的风度。他的身姿挺拔,目光如炬,扫视着四周,似乎在用他的存在安抚着每一位臣工的心。他的到来,无疑给这场召见增添了几分军事的严肃与紧迫。
随着时间的流逝,阳光逐渐洒满了整个平台,给这庄重的场所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朝臣们的声音渐渐沉寂,他们的目光纷纷投向了建极殿的深处,等待着皇帝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期待与庄严交织的气氛,仿佛连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
终于,在一阵肃穆的钟声中,皇帝的驾临打破了这份宁静。崇祯帝缓步走出,他的龙袍在朝阳下镶了金边,步履间流露出坚定与威严。群臣立即跪拜,山呼万岁,声音在建极殿内外回荡,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袁崇焕也在这一刻跪下,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他知道,今日的召见将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将在这里向皇帝展示自己的方略,为大明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崇祯帝虽然年轻,但以其简朴着称,他的服装同样体现了这位皇帝的朴素与务实。在建极殿的平台之上,崇祯帝身穿一袭素雅的龙袍,不同于传统龙袍的繁复与华丽,这件龙袍以深蓝为主色,显得沉稳而内敛。龙袍上绣着金丝的龙纹,线条简洁流畅,既不失皇族的威严,又透露出崇祯帝的朴素之风。
他的头戴一顶乌纱帽,没有过多的装饰,仅以一颗光润的玉石点缀,显得既庄重又不失简约之美。帽下的长发整齐地束于脑后,用一条素色的发带轻轻系住,展现出他作为皇帝的端庄与自律。
崇祯帝的腰间束着一条深色的玉带,玉带上没有繁复的花纹,只有几颗小巧的玉饰,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他的尊贵身份。他的脚下穿着一双黑色的朝靴,靴面同样简洁,没有多余的装饰,却以其精良的做工和质感,彰显出皇帝的威仪。
在群臣的注视下,崇祯帝的这身装扮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庄重与威严,更传递出他治国理政的简朴理念。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目光的交汇,都让臣工们感受到这位年轻皇帝的不凡气度和对国家未来的深远考量。
阳光透过建极殿的琉璃瓦,洒在平台上,为这庄重的召见增添了几分圣的色彩。崇祯帝端坐在御座之上,目光扫过整齐排列的臣工们,最终停留在袁崇焕的身上。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清晰而有力:“袁崇焕,朕闻你在辽东屡建功,今特宣你出班,向朕及众卿阐述你的‘平胡方略’。”
袁崇焕步出班列,他的步伐坚定,面对皇帝和群臣,他单膝跪地,行了一个军礼。他的眼中闪烁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启禀皇上,臣在辽东多年,深知边疆之重要,女真人之狡猾。臣以为,欲平定女真人,收复全辽,需筑坚城、练精兵、明法度、广积粮。若皇上能假臣便宜,赋予臣足够的信任与权力,臣敢以五年为期,东夷可平,全辽可复。”
崇祯帝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喜色,他对袁崇焕的胆识与才略感到欣慰,同时也对这位将领充满了期待:“袁崇焕,朕知你忠心耿耿,且有远见。若真能如你所言,五年内平定东夷,收复全辽,朕必不吝封侯之赏,让你名垂青史。”
袁崇焕感受到皇帝的信任与重托,他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皇上,臣深受皇恩,自当肝脑涂地,以报圣上。臣在辽东,日夜思考破敌之策,深知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臣有信心,有决心,更有恒心,必不负皇上所托。”
崇祯帝点头,他对袁崇焕的回答感到满意,也对这位将领的忠诚与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知道,大明朝的北疆,有了袁崇焕这样的将领,定能稳固如山。
群臣也被袁崇焕的豪言壮语所感染,他们的目光中流露出敬佩与期待。
四名辅臣李标、钱龙锡、周道登、刘鸿训纷纷上前,他们对袁崇焕的豪言壮语表示赞赏,称他为“男子”,言语中充满了对这位将领的敬意和期待。辅臣们的赞誉如同春风拂面,让袁崇焕感到了朝中同僚的支持和信任。
随后,群臣在讨论了毛羽健提出的裁撤驿递一疏后,崇祯帝宣布暂时退朝,移步至便殿休息。群臣也随之散去,步出大殿,来到殿外的庭院中,品尝着御赐的茶果点心。阳光洒在庭院中,金灿灿的,给这轻松的时刻增添了几分温馨。
然而,在这份轻松的氛围中,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却面带严肃之色,他直接走向袁崇焕,目光如炬,仿佛要看透袁崇焕的内心。许誉卿直言不讳地问道:“袁大人,您所言‘五年复辽’之方略,究竟是有何具体计划,还是仅仅是为了安慰皇上的大话?”
袁崇焕一时语塞,他没有想到会有人如此直接地质疑他的计划,他本能地回答道:“聊慰上意耳。”这句话脱口而出,意味着他之前的话只是为了安慰皇帝,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许誉卿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他厉声责备袁崇焕:“上英明甚,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这番话如同晨钟暮鼓,震撼了袁崇焕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