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言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未来无法实现承诺,他将如何面对皇帝和朝野的期待?
袁崇焕的脸色变得凝重,他深感自己的轻率,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向许誉卿深深一揖,表示感激:“许大人之言,如雷贯耳,崇焕受教了。我必将此言铭记于心,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庭院中,袁崇焕的心中却掀起了波澜,他知道,自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方略,不仅仅是安慰皇帝的空话。这场意外的质问,成为了袁崇焕心中的一块石头,时刻提醒着他,作为一名将领,他的每一句话都承载着责任和信任。而他,也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去实现“五年复辽”的宏伟目标。
随着休息的结束,崇祯帝再次登上建极殿的平台,群臣重新聚集,气氛再次变得庄重而紧张。崇祯帝的目光在群臣中扫过,最终落在了袁崇焕的身上,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袁崇焕,朕再次召见你,是想听听你关于‘五年复辽’的具体计划。”
袁崇焕再次出列,他的表情严肃,语气坚定:“皇上,若要实现五年复辽,臣需要的不仅是信任,更需要具体的支持。”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在这五年之中,臣需要充足的钱粮以养兵,精良的武器以御敌,得力的人事安排以确保指挥顺畅,同时还需要言论管制,杜绝浮议,以保证军心稳定。”
崇祯帝认真听着,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袁崇焕,你所提的条件,朕一一应允。朕将指示吏、兵、工、户四部尚书全力协助你,确保你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表明了他对袁崇焕的全力支持。
阁臣们也纷纷上前,奏请提高袁崇焕之事权,建议收缴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赐给袁崇焕,以示对其的绝对信任。崇祯帝沉思片刻,随即点头应允:“准奏。朕相信袁崇焕能够不负朕望,早日平定女真人,以纾四海苍生之困。”
崇祯帝继续叮嘱袁崇焕:“你需严明号令,抚恤士卒,与文武同心,何难灭女真人。朕期待你早日凯旋,为大明带来和平与繁荣。”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
袁崇焕深受感动,他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皇上,臣以汉代的赵充国为榜样,必将谨遵明旨,铭之肺腑。前去告谕官军,以宣皇上威德,必须平女真人!”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决心与忠诚。
随着召对的结束,夜幕已经降临,平台之上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如同点点星光。袁崇焕在群臣的注视下,缓缓起身,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他的心中充满了信心。
离京之际,袁崇焕豪情满怀,赋诗一首:“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这不仅是他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大明朝和皇上的承诺。他的诗充满了豪迈与壮志,表达了他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
在京城的百姓和士兵们的欢呼声中,袁崇焕率领着他的广西狼兵,踏上了北上的征程。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拉得很长,如同一道道坚定的誓言。
崇祯帝刚送走袁崇焕,本想安心几日,但是接下来的日子让崇祯帝没睡上一个安稳觉。崇祯元年,七月的京城,本应是平静无波的时节,然而接踵而至的奏报却让年轻的崇祯帝心惊胆战,深感治国之艰难。
七月十六日,驿递之害。
云南道御史毛羽健上疏,痛陈驿递之弊端。他指出,自张居正时期以来,驿递制度已日渐败坏,草料和工食的费用飙升,导致民生疾苦,国库空虚。毛羽健请求皇上宣谕,禁革诸弊。崇祯帝闻之,心中忧虑,立即令内阁拟旨痛革,兵部议覆,严查官员,禁止私自遣发白牌,违者重治。
七月十九日,饥军鼓噪。
南京户科给事中陈尧言上疏,言及南都饥军鼓噪之事。他指出,各省直应解南粮,却因官吏包揽、侵挪,导致军粮匮乏。崇祯帝准从其请,敕令总督仓场部臣查清州县完欠之数,以凭究处。
七月二十日,蓟门驻军哗变。
蓟门驻军因饥饿索饷而鼓噪,甚至焚抢火药。经多方措处,始得解散。崇祯帝心中焦急,下令顺天巡抚先发欠饷三月,以安军心,并任命都督赵率教为总兵官,镇守永平、蓟州。
七月二十三日,自然灾害。
浙江海溢,人畜庐舍漂溺无数。嘉兴飓风淫雨,滨海及城郊居民被溺死者不可胜计。绍兴大风,海水倒灌,街市可行舟。山阴、会稽等地被溺死者,各以万计。消息传来,崇祯帝心中悲痛,深感天灾人祸之无情,急令地方官员救灾抚民,尽力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在这短短的几日里,崇祯帝仿佛经历了从治国的希望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他开始意识到,作为一国之君,不仅要面对外患,还要应对内忧,更要抵御天灾。他的心中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心要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安定。
夜深了,乾清宫的灯火依旧明亮。崇祯帝独自坐在御案前,手中握着一份份奏报,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自己不能退缩,不能畏惧,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一切,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引领大明朝走出困局。
崇祯元年,七月。宁远城内,紧张的气氛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四川、湖广的士兵们因四个月未领到饷银,心中积压的不满终于爆发成兵变。他们高举武器,冲入巡抚衙门,将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等一众官员缚于谯楼上,城内一片混乱。
毕自肃,这位曾试图以身作则、严格管理的巡抚,在士兵们的愤怒面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和绝望。他深知,自己的失职是引发这场兵变的根源。在深深的自责和无法承受的压力下,毕自肃选择了自尽,以死谢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消息传至袁崇焕耳中,他正在上任途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袁崇焕立即与兵备副使郭广密谋,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他们诱捕了兵变首领张正朝、张思顺,并迅速处决了十五名首恶分子,以震慑其余士兵,平息了这场兵变。
八月初,袁崇焕上奏朝廷,详细报告了兵变的经过和处理结果。他的奏章中,不仅表达了对局势的担忧,更透露出他对辽东未来的深思熟虑。
八月初六日,袁崇焕抵达山海关,次日便出关赶往宁远。他站在士兵们面前,宣布了皇上的德意,承诺补发欠饷。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穿透了士兵们心中的不安与怀疑。
“兄弟们,皇上深知你们的辛苦,特命我前来,承诺必将补发所欠饷银。请大家相信朝廷,相信我,我们共同守护这片土地,共度难关。”袁崇焕的话语中充满了诚恳和决心。
士兵们被袁崇焕的诚意所打动,他们开始相信这位新任督师,愿意归营,重新投入到边防的工作中。袁崇焕的及时处理和有效沟通,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可能引发更大动荡的危机。
随后,袁崇焕兼程赶往宁远,前往军营。他知道,宁远作为辽东的重要防线,其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辽东的安全。他必须尽快稳定宁远的局势,确保边防的安全。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兵变中,袁崇焕展现了他的智慧、决断和领导力。他的果断行动和有效沟通,不仅平息了士兵的愤怒,也稳定了辽东的局势,为大明朝的边疆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骄阳似火,但宁远城内的气氛却比烈日更为炽烈。兵变的消息如同一颗颗火星,点燃了士兵们心中的怒火。袁崇焕,这位新任的督师,面对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他必须迅速行动,以平息这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