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大道理,但陈平安就是觉得,他们就是最好的剑客,最有学问的读书人。陈平安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但是关于这些心里话,陈平安没有跟谁说起过,因为怕被认为自不量力。
李希圣突然下定决心:“不行不行,委实是良心难安,我不能就这么离开!”
陈平安刚要说话,李希圣突然伸手按在他的肩膀上,色严肃道:“陈平安,我多嘴说一句,以后跟人相处,千万不要以自己的行为准则来要求别人。比如你会觉得拒绝收下桃符一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你是在为我李希圣考虑,所以问心无愧,对不对?对,很对。但是,你要知道,世间一样米养百样人,你自己心安之后也要多想一步,想着如何让身边的人跟你一样心安理得。”李希圣拍了拍陈平安的肩膀,“就当我是强人所难,你不用多想。如果换成别人,我根本不会开这个口,但是你陈平安不一样,我觉得你很好,而且可以更好。有些时候,你甚至会让身边的人觉得自惭形秽,知道吗?”
陈平安一脸茫然:我有这么好?
李希圣开怀大笑,走到栏杆边,对楼下的崔赐招手:“把行囊拿上来,我现在要用。”
“好嘞,先生等着。”
容貌精美如瓷器的少年赶紧跑上楼,动作娴熟地摘下背后的包袱,里边有文人羁旅必备的百宝匣,装有整套的笔墨纸砚,都是老物件,富贵气不浓。
李希圣拿出一支略显小巧的毛笔,笔管为竹制,但是代代传承,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散发出一种朱红色的圆润光泽。更加怪的是,笔尖硬毫是淡金色的,笔挺如尖锥。笔管上半段篆刻有“风雪小锥”四字,等到李希圣拿过笔,陈平安凑近一看,才发现笔管下半段原来还有不易察觉的四个蝇头小字:下笔有。
李希圣显然也发现陈平安看到了那四个字,微微提起毛笔,笑着解释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还有你们练拳也有类似的说法,叫‘不到,拳不妙’。听上去很虚,其实半点不虚,说的就是一个‘勤’字,熟能生巧,巧出玄妙,循序渐进,便知道了。知道了一法,一法通万法通,万法皆成。”
崔赐这一瞬间灵光乍现,好似抓到了什么苗头,抓耳挠腮,急不可耐。自幼饱读诗书的粉裙女童浑浑噩噩,只觉得像是喝了一坛老酒,醉醺醺的。唯独青衣小童坐在栏杆上抠鼻子,浑不在意,只是见着了两个家伙的异样后,才开始发愣。陈平安倒是没太多感触,只是将这些道理默默记在心里。
李希圣对着笔尖轻轻呵了一口气,金色硬毫在这一刻似乎变得温润起来,虽然锋芒依旧,笔尖如刀锥,却有了灵气。李希圣微笑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然你不收桃符,那我总得拿一点看家本领出来。我李希圣读书尚未读出大学问,但是自认还算精于篆刻以及画符,今天我就在竹楼的这些竹片上写字画符。放心,写过之后,不会留下任何一个肉眼可见的文字,所以不会破坏竹楼的整体美观,但是将来有一天,有可能会显露出一些景象,届时你无须怪便是。今天主要还是教你画符一事,什么时候你觉得抓住那点意思了,我才会停笔。你不用着急,我慢慢写,你慢慢体会。”
陈平安赧颜道:“我比较笨,李大哥你做好心理准备。”
李希圣轻轻挪步,面对竹楼如面壁,一手负后,一手持笔,寻找落笔之处,微笑道:“如果与人为善是笨,勤勉坚韧是笨,那么说明我们这个世道是有问题的。陈平安,我希望你继续保持这种不聪明。”
陈平安挠挠头。他从小就被姚老头骂习惯了,也习惯了看到别人的精彩,结果今天李希圣这么夸奖他,真是不太适应。
李希圣想了想,转头说道:“画符一事,向来以道家符箓一脉为尊。其实我们画符不必太拘泥于道统派系,世间至理,终究逃不过一个化腐朽为,就像你练拳……”说到这里,李希圣会心一笑,“就很美好啊。”
有少年练拳,有山时看山,有水时观水。李希圣觉得世间再没有比这更有诗意的画卷了。他轻轻摇了摇头,屏气凝,肃容道:“画符需要符纸,符纸可以是世间万物,但是你目前还是需要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在纸上画符。回头我会送给你一大摞品相不错的符纸,以及一部入门的符箓图谱,你暂时可以不用担心购买符纸的开销,但是用完之后,你就需要自己忧心费用了,这是没办法的。修行之难,其中一点就在于太耗钱财,剑修锤炼飞剑,符师损耗符纸,必不可少。”
“一点真气,灌注笔尖,然后一气呵成,如藕断丝连,字可断,意不可断,必须遥遥呼应,如两座大山之巅,相互高喊,必有回响。陈平安,看好了。”
李希圣突然将手中“风雪小锥”笔交换到另一只手,闲下来的那只手在袖子上擦了擦,做完之后,这才换回来,对陈平安笑道:“这是学你的,对于某些事情要有敬意。以前我不如你,见贤思齐。”
第一次在福禄街李氏大宅门口见面,陈平安从李希圣手中接过书本之前,先放下陶罐擦了擦手。陈平安哪里想到自己这么个无意间的动作,就让李希圣如此郑重其事。
李希圣终于开始画符,其实更像是读书人认真写字:“楼观沧海日”。
李希圣的字体,很中正平和,比起道士陆沉几张药方上的那种“寡淡无味”,形似,却不似。可陈平安说不出其中缘由,只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而已。
李希圣之后写下了一句句他自认为“美好”的诗句、圣贤教诲,道家经典、百家学问的宗旨精髓。他会踮起脚尖写在高处,会弯下腰写在低处,会一次次挪步,会一次次呵笔润毫。写到酣畅淋漓的时候,甚至会让崔赐从楼下搬来竹椅,站在椅子上写,又或者干脆就坐在地上,只管恣4汪洋。
他写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他写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写了“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他写了“欸乃一声山水绿”,还写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陈平安没有说“我懂了”之前,他就一直写,孜孜不倦,不厌其烦。每个字都会很快写完,写完之后,竹壁上的金光即散,可是意味长存,绵绵不绝。
青衣小童已经跳下栏杆,在粉裙女童耳边低声问道:“写的啥?”
粉裙女童压低嗓音道:“看得懂字,但是看不明白意思……太大了。”
青衣小童哈哈笑道:“你笨嘛。”
崔赐转头瞪眼,教训道:“不许打搅我先生写字!”
青衣小童撇嘴道:“这是我家,你小子再叽叽歪歪,小心我让你卷铺盖滚蛋。”
崔赐愤懑道:“你有眼不识金镶玉,白瞎了先生的苦心。”
青衣小童双手环胸,背靠栏杆,讥笑道:“你管我?我家老爷才有资格教训我。”
李希圣写字,陈平安看字,对于身后的细碎吵闹,置若罔闻。
天色已暗,李希圣已经站在了廊道一端的尽头,停下笔,笑问道:“如何?”
陈平安苦笑摇头。李希圣温声道:“没事,我们去楼下。”
于是一行人到了竹楼一楼,粉裙女童和崔赐帮着拿蜡烛,秉烛照字。
青衣小童虽然嘴上叨叨叨,可是依旧看得颇为认真,目不转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今天就是如此。崔赐持烛之手猛然一抖,原来是蜡烛烧尽,烧到了手指。秀美少年默不作声地换上一支。
当李希圣写到“焚符破玺”四字时,陈平安突